夏廷献:范蠡是开创华夏慈善文化的第一人

[复制链接]
作者: 三生万物 | 时间: 2023-11-30 01:59:43 | 历史|
0 23

2977

主题

2977

帖子

893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31
发表于 2023-11-30 01:59:4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蠡是开创华夏慈善文化的第一人

作者/夏廷献

内容提要
一,范蠡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大慈善家
其一,时间最早;其二,贡献最大;其三,动机最纯;其四,评价最高。
二,对范蠡“三散千金”动机的探析
第一,改变商人的社会形象;第二,取利于民要回报于民;第三,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第四,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
三,范蠡开创了华夏慈善文化先河
其一,主观上的自愿性;其二,客观上的利他性;其三,实践上的长期性;其四,范围上的广泛性。
绍兴市范蠡研究会将于2023年11月30日在绍兴举办“第四届范蠡商业和文化思想”论坛。参考选题“范蠡及商业研究”中第三题为《范蠡与慈善文化研究》,笔者就这个题目,发表一点看法:
一,范蠡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大慈善家
范蠡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慈善家——被称作中华慈善鼻祖。为何这样说?
其一,时间最早。范蠡辅佐勾践取得了兴越灭吴的历史性胜利后,跑到齐国沿海和陶地(今山东境内)通过水产养殖、五畜饲养、皮毛加工、边境商贸、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草药等多种经营发家致富、在驻地形成一个人欢马叫的“经济特区”后,司马迁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70年之后,离今年将近2500年了。作为个人行为,范蠡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位富翁“三散千金”帮助穷人。从全世界来看,范蠡也是最早的。
其二,贡献最大。范蠡时代,是以贵重的黄金作为“符号”衡量资产的。“千金”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范蠡不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是亿万富翁!每一次达到千金后,他就把它捐赠给当地的劳苦大众,然后自己再干。三次这样做——捐赠三千金,数额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范蠡之前、同代、之后一直到今日,还没有哪一个富翁,像范蠡这样慷慨倾囊的。
其三,动机最纯。范蠡之所以能够“三散千金”,毫不犹豫,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他经商,并不是以取得巨额私利为目的,他什利取其一,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治国能够成功,致富也能成功,干什么都能成功。“三散千金”不图回报,是证明自己可以取得成功的一种方式。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致富奇术》、《养鱼经》、《陶朱公商训》等,传播致富门道。
《史记》注释中记有这么一件事:鲁国有个穷士,名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听说陶朱公富,往而问其术,范蠡毫无保留地告诉他,饲养母畜可以速富,并赠与他启动资金。猗顿听其言,大畜雌性牛羊,十年时间,息不可计,资产可与王公相比,驰名天下。由这个典型事例可以看出,范蠡助人的动机很纯。
大诗人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笔者认为可能是受到范蠡行为的启示才写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达到李白诗句意境中的人——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的人,可以说只有范蠡一人。
其四,评价最高。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简述了范蠡的致富业绩后,赞颂范蠡千金散尽的慈善行为,用“富好行其德”盖棺论定范蠡。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是其他著名历史人物都没有的。司马迁还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三徙,是指范蠡转换了三个地方生存与发展。成名于天下,可能是指他兴越灭吴、富甲天下、富行其德三件事扬名天下。笔者认为,前面两项,固然可以扬名,但“富行其德”则是最重要最可以扬名的。因为从古至今,这样的善人太少,贫交昆弟——劳苦大众用“口碑”赞颂范蠡,是很自然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也是能够流传最广最久的。范蠡被历代商家自觉地当“财神爷”敬,这种历史评价应该说也是最高的——其他人甚至连帝王也没有得到的。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肯定地说,范蠡是中华慈善鼻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对“为富不仁”现象越来越不满意的时候,认真研究、学习、宣扬范蠡“富行其德”的慈善思想和业绩,很有现实意义。
二,对范蠡“三散千金”动机的探析
范蠡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三次把自己挣到的千金,无偿分给穷朋友以及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人,说明他不是“做样子”,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真诚举动。他为何这样做?推测范蠡的想法,大体有以下四点:
第一,改变商人的社会形象
范蠡时代,社会阶层是仕、农、工、商。商还不叫商,叫“末”。“末”者,最后、终了之意,和“始”相反。总之,是社会阶层的末等。加之一些“末”人,利欲熏心,不讲诚信,蒙坑拐骗,落下了“奸商”之名,形成了“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社会意识。人们离不开商人的物流运作,但又对商人挖空心思掏自己腰包的印象不好。总之,商人的“口碑”不好。范蠡三散千金,意在从社会文化意识上,改变人们对商人的印象。
第二,取利于民要回报于民
商人做生意,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一件商品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生产原料、加工成品、进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劳动者的贡献,首先是出卖体能和技能,然后是购买消费。也就是说,商人的利,是从民众那里取得的。商人获利之后,一是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得更大利润;二是添置不动产——购买土地起房盖屋、修筑陵墓等;三是花钱进入仕途确保既得利益;四是花天酒地拼命消耗死不能带走的钱财。真正认识到利来自民,应该回报于民的智慧商人不多。范蠡认识到了,所以才三散千金回报社会。
第三,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
范蠡敬仰的前辈管仲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仓库里有充足的储备,人就能知道讲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社会自然也就安宁了。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仓库空荡,人们贫穷,为了生存活命,就不会顾及礼仪廉耻,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等危害社会安定的现象就发生了。尤其是同一地域,贫富悬殊太大,加之富者钱财来路不正,贫者就会产生仇富心理,一有适当机会,就会揭竿而起,杀富济贫。“均贫富”成为历史上农民造反的起因和动力。因此,先富者只有帮助贫者,使其也富裕起来——也就是说,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才能稳定,富者也才能惬意安享富裕生活,而不是提心吊胆,度日如年。范蠡认识到了共同富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三散千金,帮助“陶”地乃至周边国家的穷人(例如鲁国的穷汉猗顿),使“陶”地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们向往的地方。人们尊敬陶朱公,爱护陶朱公,他自然也能够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第四,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
社会运行,一靠法制强制,二靠道德规范,三靠利益驱动。其中“道德规范”的“德”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生活及行为准则。它不是强制的,也不受利益干扰,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所谓公德、品德、品行等。这种“社会行为准则”是保障社会机器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而这种“润滑剂”的形成,则需要哲人的“德化”教育和贤人的率先示范。治理过国家的范蠡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三散千金,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慈善行为,告诉世人,富者要仁爱,慈悲为怀,给穷者送去人间温暖,才能逐步形成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气。范蠡这样做,实际上是为了开创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成为华夏慈善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影响至今。
三,范蠡开创了华夏慈善文化先河
范蠡三散千金和帮助猗顿致富的举动,具有慈善文化内涵的“四性”:
其一,主观上的自愿性 。范蠡十九年间,三散千金,没有国家行政机构号召他;没有“陶朱公庄园”员工督促他;也没有同行老板动员他,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动。
其二,客观上的利他性。范蠡无偿三散千金、资助比他穷的人,帮助猗顿致富,不求受助者的回报,营造了“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使他所在的陶地社会呈现了稳定和谐的状态,体现了人格平等,展现了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慈善文化的核心。
其三,实践上的长期性。范蠡三散千金的时间,司马迁说是“十九年 ”,也就是说范蠡先到齐国沿海、后到陶地经商的十九年时间直到寿终正寝,一直自觉主动地做着慈善。时间应该说是长期的,是很不容易的。
其四,范围上的广泛性。范蠡不仅三次把千金散给员工和陶地的穷人,还资助鲁国穷汉猗顿饲养五畜致富,达到王公贵族水平。相信他一定资助过其他国人,只是猗顿比较典型,才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范蠡做慈善的“四性”(主观上的自愿性、客观上的利他性、实践上的长期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可说是慈善文化的内涵乃至核心,范蠡之后,慈善文化无论如何发展,也都没有跑出“四性”范围。由此完全可以说,范蠡以三散千金和资助猗顿致富的实践,为华夏慈善文化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也可以说范蠡是奠定华夏慈善文化思想理论基础的第一人。
范蠡三散千金和资助猗顿致富的做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口皆碑。以至于他身后四百多年的太史公司马迁都受到了感动,把汉语言文字中最美好、最高尚、最纯洁的“德”字送给了他,赞赏他帮助穷人的崇高行为是“富好行其德”。纵观历史长河,范蠡的确是履行“德”字的旗帜,诠释“德”字的楷模。一位德高望重、德泽广布的智者。民间把他当财神敬,是很有道理的。
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理念告诉我们,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理所当然还要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需要发展慈善文化做好慈善事业的当今,研究和弘扬范蠡无偿三散千金的慈善行动,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社会环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中,能够不断涌现出像范蠡这样的大慈善家,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