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

[复制链接]
作者: 倾听雨落 | 时间: 2023-11-28 08:07:08 | 历史|
0 46

3153

主题

3153

帖子

945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59
发表于 2023-11-28 08:07: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公元前260年,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战争——长平之战,它的战场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地区。长平之战以秦国的胜利告终,他们占领了长平,并斩杀了约45万赵军。这场规模庞大的歼灭战彰显了秦国在兵力和战斗力方面的绝对优势。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秦国并未乘胜追击,而是选择了收取好处并撤军。

首先,秦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秦赵两国调集了大量民众参战,这导致农田中的劳动力被抽调,农业产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此外,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粮食储备有限,因此粮食供应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尽管秦国的兵力远远超过赵国,但赵国此前已向邻国齐国借粮,可见秦国对粮食的需求更加紧迫。同时,秦国的军队从远方行军而来,粮草运输的距离比赵国要长,给人力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秦昭襄王清楚地知道秦国的粮食储备能够支撑多久。如果白起继续追击而不能迅速取得胜利,秦军很快就会面临无粮可供给的困境。为了缓解国内的粮食紧缺问题,秦昭襄王更倾向于接受赵国的好处,并撤军回国。
其次,范雎的私欲也对局势产生了影响。长平之战后,赵国与韩国结盟,派使者带着大笔金钱来到秦国,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向秦王建议接受和议。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同意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双方达成了和议。这一决定引发了白起的不满,加剧了秦国内部的矛盾。此后,白起多次违抗秦昭襄王的命令,最终被赐死。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秦国对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此外,长平之战后的国家关系也产生了影响。秦国随后发动了邯郸之战,魏国和楚国的军队都赶到了邯郸外围(其中还包括信陵君窃取符节救援赵国)。秦国为了增援,不断向汾城增兵(位于河东地区)。双方陷入激烈的对峙状态。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发动强大攻势,魏军从西侧进攻,楚军从东侧进攻,赵军在内线响应,使得秦军陷入三面受敌,全线崩溃。在魏国和楚国的帮助下,赵国成功抵御了秦国的进攻,并让秦国再次付出了数十万人的伤亡代价。邯郸之战后,魏国和楚国的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无疑减轻了赵国的压力,同时迫使秦国不得不分兵进攻魏国和楚国,无法将力量集中在消灭赵国上。

尽管长平之战未能完全消灭赵国,但这场战争使秦国彻底超越了其他诸侯国。自那时起,再也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独自抵抗秦国的进攻,它们只能依靠联合来对抗。然而,这种联盟是不稳固的,秦国完全有能力分而击破各个诸侯国。因此,长平之战的胜利实际上标志着秦国真正统一天下的开端。
同时,长平之战也提醒我们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军事上的胜利,背后还涉及到经济、粮食、外交等多个方面的考量。在历史中,每一场战争都承载着各种权谋和复杂的利益关系。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