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复制链接]
作者: 被风吹过灼思 | 时间: 2023-11-27 00:20:39 | 新闻|
0 30

1900

主题

1900

帖子

5707

积分

研究生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707
发表于 2023-11-27 00:20: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温榆河公园
新华社电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1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开幕式,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并讲话。丁薛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到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以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解读
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
8月15日是中国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表示,“全国生态日是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综合性活动日,意义特殊重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决定的形式设立,彰显其权威性、严肃性。”
他说,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体现了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意义重大。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实施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修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19件,正在审议1件,还作出有关决议1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多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多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为形成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核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填补有关领域的立法空白,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森林法等法律作出全面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等作出较大幅度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还进行了多次修改,法律规范更加明确具体,增强了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立法内容上,有关法律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总量控制、联合防治、政府责任、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制度,新增加了约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在法律责任上,全面强化、统筹适用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为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下一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加扎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文/本报记者孟亚旭
举措
最高检国家林草局协作护航林草资源保护发展
据最高检8月15日消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监督、支持和协同作用,强化林草领域执法司法衔接,最高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林草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推动形成依法惩治违法行为、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法治合力,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意见》从持续强化协作意识,合力守护林草资源;发挥检察公益诉讼作用,提升林草治理水平;严格依法履职尽责,协同推动案件办理;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不断丰富协作形式四个方面对林草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的协作提出要求。
《意见》强调,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为林草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建立健全林草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林草部门良性互动,协同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以法治护航林草资源保护发展,对提升林草治理水平和监管能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全面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加大对林草工作的支持力度,对林草领域存在的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对涉及多部门监管职责的案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督促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协同推进林草资源保护治理。
《意见》强调,各级林草部门要重视和发挥检察公益诉讼作用,支持检察机关开展工作,合力提升案件办理质效,确保全面履职尽责。要正确把握检察公益诉讼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加强与检察机关协作,将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依法履职尽责、维护执法威信的强大后盾,认真配合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积极争取民事公益诉讼支持。
《意见》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和林草部门要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和方式,建立经常性、多样化的协作机制。要深化信息共享,定期相互通报涉林草领域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政策决定、执法司法办案情况等工作信息;强化办案协作,做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衔接工作,推动办理重大破坏林草资源案件;加强调研督导,对林草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性、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共同推进业务建设,做好联合宣传。
文/本报记者孟亚旭
关注
北京森林覆盖率达到44.8%
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增绿219万亩
本报讯(记者王斌)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近年来,首都北京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坚持科学绿化,城市绿色空间持续拓展,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市民绿色福祉不断增加,到2022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总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陆续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打造以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绿色廊道相互联通的森林生态系统。
据悉,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增绿219万亩,相当于219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栽下各类树木1.03亿株,打造了北京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等一批绿色生态打卡地,大大增强了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经过科学统计,新增的森林树木显著提升了对城市空气的净化功能,每年能够消减空气PM2.5量26.76万吨,等于为首都市民装上了“天然空气净化器”,同时还能增加氧气供给195.77万吨,并可以存蓄相当于181个昆明湖的水量。
同时,全市以森林健康经营为抓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抚育,让北京的森林成为稳定、优质的“碳库”。据测算,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到880万吨,相当于中和了北京293万辆私家车1年的碳排放,为北京率先打造“近零”碳排放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2022年,北京市政府向北京冬奥组委捐赠了由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所植树木产生的53万吨碳汇量,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目标。
近年来,北京还以栖息地保护为重点,持续发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合造林绿化工程在全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处,为野生动物营造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
此外,北京紧扣“七有”“五性”需求,北京持续增加市民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提高绿色惠民水平。全市建设了东城安德、石景山衙门口等城市森林53处。新建朝阳百子湾、海淀五福玲珑等休闲公园154处。通过坚持在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建成东城香饵胡同、西单体育公园等“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334处。近年来,全市还创新提出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理念,完成了东城龙潭中湖、西城人定湖等40处全龄友好公园改造,进一步提升公园服务功能和景观品质。到2022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公园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首都市民的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供图/视觉中国
相关
国家植物园(北园)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环境部和科学技术部共同发布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名单,位于北京西山地区的国家植物园(北园)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据悉,国家植物园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园内有浅山、林地、沟谷、溪流、河滩、人工湖泊等多种环境类型,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植物园一直坚持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讲好中国植物故事。通过开展植物与人类生活主题展、植物科学画展和极小种群珍稀植物图片展等多种科普展览,及“专家带您识花草”“线上云科普”“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多项科普活动,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同时,国家植物园还肩负着为国家生物安全保驾护航的重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国家植物园加强科学支撑和技术攻关,完成《中国外来植物名录》编写出版,收录14710类群,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加强界定外来入侵植物和全数据信息汇总,制定防治技术措施。受国家林草局委托,承担全国范围外来入侵物种技术指导、督导评估工作,为全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信息调查、预警监测、防治机制和防治技术措施作出了贡献。文/本报记者王斌
90项绿色技术入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
能实现深度能量回收,提高电动车整车20%续航里程的“一种基于能量回收功能实现的新能源汽车用智能制动器”;能够识别餐盘内食物浪费情况的“一种识别餐盘食物浪费情况的人工智能算法”……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本市举办全国生态日北京宣传活动。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活动上获悉,截至目前,90项绿色技术进入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覆盖能源节约、替代能源生产、固体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塑料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节水及水环境治理、减碳固碳等10余个重点领域。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完善绿色技术转化应用机制,创新服务保障机制,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市建立创新型绿色技术及应用场景清单推荐机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创新型绿色技术和需求场景,得到相关主体积极响应。经专家评审、部门合议和公示等环节,分批次印发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截至目前共推荐了90项绿色技术,覆盖能源节约、替代能源生产、固体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塑料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节水及水环境治理、减碳固碳等10余个重点领域,受到重点用能单位、碳排放单位和市场机构关注。同步公开推荐了3个需求应用场景,吸引一批绿色技术企业“揭榜”,引导供给需求对接。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提到,本市还积极服务创新型绿色技术企业。持续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主体跟踪走访、问需服务,不定期进行政策推送、宣传推送、活动组织,积极利用节能宣传周、京港洽谈会等平台,宣传推广相关技术。积极促进推荐目录内技术供需双方对接和项目落地应用,给予符合条件的4个落地应用项目技术使用效果第三方检测评价费用全额资金支持,给予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资金支持。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会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持续完善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和应用场景征集发布机制。扩大征集渠道,加大推介宣传力度,加强绿色低碳创新优秀实践案例推广。加强部门间支持政策协调联动,完善示范应用项目资金支持政策,加强引导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交易。
文/本报记者武文娟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