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才高八斗我服,可他爸爸27岁才读书,凭什么也入选唐宋八大家

[复制链接]
作者: chavop1-sp | 时间: 2023-11-26 19:01:04 | 历史|
0 25

2952

主题

2952

帖子

885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56
发表于 2023-11-26 19:01:0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字经》中这样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1
苏老泉就是苏洵。他是苏轼与苏辙的父亲。苏家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也成为一道风景。
不过,提起苏轼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苏洵到底何德何能,也忝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呢?

正所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苏洵就是一个“大知”之人。当然,他年轻时候很是“闲”了那么一阵子。
苏洵是家里的老三,他的两个哥哥都是进士。可苏洵这个人比较好玩,正应了那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转转。
他早年间也考过进士,不过没有考上。后来,他就到处游山玩水去了。
关于苏洵的陈年往事,史料记载也多有不一,咱们就不去深挖了。
苏洵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就是《六国论》。虽然《三字经》说,苏洵27岁才开始读书,但他绝对是博学的。
关于《六国论》,其实“三苏”曾经每人都写了一篇。就好比是命题作文一样,大家都写同样的题材才能见真章分高下。不在同一个圈子里吐槽,怎么知道谁才是中华好舌头?
苏轼《六国论》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得天下灭六国,在于对“士”的笼络。
士就是人才。关于人才,后世许多君主都很重视。唐太宗有句名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网罗天下英才为吾所用,这是大唐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重视人才的还有一位帝王,他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经八次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直谏之士。不仅如此,汉武帝听说,有许多逸士隐者进了山里,汉武帝专门派人去山中寻找这些高人,然后请进宫中当面面试,就地录取做官。所以汉武帝时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人才都被国家所用了,国家自然就会强盛起来。这也是唐宗汉武名垂青史的底气之一。
苏轼的这篇《六国论》,直接指出人才是国家兴盛的关键。
苏辙的《六国论》就换了另一个切入点。他认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灭掉,关键在于不团结。这篇文章貌似说得有些道理,实则是只看到表象,而不明就里。与苏轼的文章相比,弟弟的观点有失偏颇。
那么再看看苏洵的《六国论》吧。
开篇就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
苏洵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争先恐后地贿赂秦国,结果秦国不用打就已经很强盛了。各国还没有打就已经很贫穷了。
这个观点倒是挺新奇的。原来,行贿才是亡国的根源呢。

苏洵说,齐国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大国理应有大国的责任。齐国虽然不贿赂秦国,可是齐国中了秦国的“远交近攻”之计。秦国每灭掉一国,齐国马上去道贺。
燕国是一个小国,但始终不屈服于秦国的暴政。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要不是来了一个“荆轲刺秦王”,应该还不至于迅速被灭。
还有赵国,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过去也是人才济济,文有蔺相如,武有李牧、廉颇。可惜听从小人谗言,李牧被害,赵国自毁长城。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这句话是苏洵《六国论》的点睛之笔。
苏洵认为,要是齐国、赵国、燕国三国能够结盟,未必就能败给秦国。其实,他的这个观点也是一种理想主义。毕竟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当年苏秦也曾经挂六国相印合纵攻秦,还不是被张仪的连横之计给破了。所以说,苏轼与苏辙的人才与团结两个因素,也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秦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六国,是许许多多因素凑在一起的综合结果。
许多历史走过去了,就会发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但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即使被人灭掉,也应拿出国家的骨气来。
苏洵这篇《六国论》,表面上说的是六国的事儿,其实是在说当时大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事儿。
一对比就能看出,老子就是老子,见识水平就是比两个儿子高一筹。
2
说了苏洵的见识,咱们再说说苏洵的眼力。
要说眼力,苏家父子都还不错。特别是苏轼,他有一首诗叫做《和董传留别》,第一句就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说的是董传这个人平时不修边幅,但因为饱读诗书,所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对于外表,苏洵的看法就又比儿子高一头了。
第一次见到王安石,苏洵这样评价。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这番话的意思是,穿着乞丐囚徒的衣服,吃着狗食猪食一样的饭菜,像个囚犯一样蓬头垢面,情何以堪呀!
这里,咱们就又要说相由心生了。一个内心清澈纯净的人,即使生活简陋,但也会尽力做到干净,心地纯净之人,怎么能容忍自己一身污臭?
相信大家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吧。有些人表面看起来也还不错,就像驴粪蛋子一样,表面很光鲜。可是别离太近。一离近了,立刻一股难闻的异味扑鼻而来。
有人觉得,呀,这都是小节嘛,何必那么较真?
这怎么是小节呢?孔子早就曰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满身异味,正犹如粪土之墙。
这样的人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那就是心比较狠,缺乏慈悲、怜悯、仁爱之心。这也正是孔子之所以不喜欢宰我(孔子的弟子)的真正原因。
一个人,心中连自己都不爱,他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吗?当然不会。
所以苏洵评价王安石是: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当然,说到这里呢,咱们必须澄清一个观点。这是苏洵评价王安石的话,不代表笔者的观点。
苏洵认为王安石等人,天天在一起诵读着孔孟老庄之言,找一批沽名钓誉实则没有真才实学之人,天天在一起互相吹捧,好像就是颜渊与孟子复出了。实际上呢,内心充满了阴暗、鸡贼、凶险、狠毒。
那么,王安石是这样的人吗?历史自然有历史的评价。许多时候,历史更多是从功绩的角度去记录一个人,而不是从天地自然的角度去记录评价。所以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一种自带滤镜与美颜的历史。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还是庄子说的那句话才是名言。井蛙不能语于海,因为它的视线有限;夏虫不能语于冰,因为它的精力有限;曲士不可语于道,因为他的智慧有限。
更多的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基本上是一种“舍生忘死求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的状态。所以,当一个人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始终处于一种深度蒙尘的状态。
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即使锦衣玉食,也如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即使天天人前显贵,也如同囚首丧面。
拿苏洵的这篇《辩奸论》与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一对比,我们就发现父子二人实则是异曲同工、异质同贞。如果说有差异,应该是苏洵的看法更加入木三分。
作者:风林秀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