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兴盛的墨家学派为什么神秘消失?

[复制链接]
作者: 如鲸向海 | 时间: 2023-11-26 05:53:04 | 历史|
0 71

3148

主题

3148

帖子

944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44
发表于 2023-11-26 05:53:0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甚至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但到了墨子这一辈早已是一介平民。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周游列国。他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 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不是就是错误的呢?
这倒也未必——其实墨家所要构建的理想社会和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有许多相似性:都主张打破国家和阶级的壁垒,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平等相处。应该说墨家的理念比儒家更先进,其立足点也更高;儒家的理念则相比墨家更实际,更容易为人接受。这就是导致墨家消亡的思想层面的原因:墨家的理念过于高深,需要人们彻底摈弃个人私利,而按马克思的说法要实现这种社会形态必须消灭私有产权,这是需要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程度才能实现的,至少到今天为止乃至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这都是不现实的。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相当特立独行的一个门派: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哲学派别其实和儒家、法家没有任何区别,但与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能辩又能战。墨家的学士称“墨辩”,在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孟子·滕文公》有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于墨。但墨家又是一个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性组织,事实上墨家弟子正是中国历史最早的武林侠客,时人称之为“墨侠”,但墨家弟子和武侠小说中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的侠客又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极其讲究组织性纪律性、执行能力超强的跨国非政府组织,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的军事武装的跨国组织,就此而言:它比欧盟还牛逼——欧盟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并没自己独立的军队系统。严格意义上墨家和儒家、法家一样是一个流派,但它又和其它流派具有显著的不同——它更是一个组织、一种运动、一种实践:
墨家首领称巨子(也有的写作矩子、钜子),在墨家中具有极高的威信和影响力。第一代墨家巨子是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但后人也有认为:墨子出身底层,甚至有人推测:墨子之名源于木匠的绳墨工具。而且墨子的确长于制造工程器械,时人称之为“贱人”(不是品行下贱,而是出身卑贱)。相传墨子早年在鲁国学习儒术(其大弟子禽滑厘也曾是儒家弟子),但不满儒家的礼仪之繁琐,于是自立门户聚众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者。
墨家的组织纪律性极强:“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后来巨子腹朜之子在秦国杀人,虽得到秦惠王的赦免(要知道此时已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是实行严刑峻法的,很少有国君亲自出面赦免杀人犯),但腹朜以墨家家法加以拒绝道:“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于是在惠王已特赦的前提下以墨家之法杀之。另外墨家子弟在外做官除了推行墨家主张外,还必须向团体捐献俸禄。
与其他学派大多由世人组成不同:墨家成员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出身于“农与工肆”,也许正因为墨家成员大多出身下层,所以他们对下层百姓的生活和疾苦比较关注,同时他们极其重视践行一种“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的清苦生活方式。
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的,他们不忠诚于任何国家和君主,不为某个具体国家的利益服务,他们摩顶放踵而利天下——不惜弄得自己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只因胸怀拯救天下的抱负。这大概是世上最早的国际主义战士吧。
墨家大体上可以算是一个反战的国际组织。墨家弟子大多出身社会底层,他们切实感受到战国时代列国征战对各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极大破坏,而最终这一切都被转嫁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奴隶、农民、工匠和小商贩身上,即使战胜了敌国好处也归了贵族老爷们,对百姓而言可谓:兴也苦,亡也苦。所以墨家始终致力于实现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但战争总是无法避免,在这样的局面下墨家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大国的进攻。为这一目标他们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这样一来就造就了墨家消亡的政治层面的原因:墨家的理念是与统治阶级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墨家极有可能是诸子百家中最先消亡的,因为没等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他们就极有可能在和强秦一统天下的对抗中被消灭了。儒、道、法等学派至今尚有不小的影响力,唯独墨家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追求和平的国际主义信念、提倡兼爱的平等意识、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信念在皇权专制年代备受打压,直到皇权统治终结才又开始成为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一盏明灯。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