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后世国君缺少远见卓识的眼光,导致魏国人才的流失

[复制链接]
作者: 花前月下一樽芳酒 | 时间: 2023-11-19 11:09:20 | 历史|
0 15

2944

主题

2944

帖子

8832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32
发表于 2023-11-19 11:09:2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共1750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战国时期的魏国涌现了很多的人才。战国初年,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魏国,建立了西河学派,使得魏国有了稳固的人才培训基地。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魏文侯任用吴起实行军事改革,创立了武卒制,成功地建立了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所以当时魏国对外征战几乎是无往不利。

魏文侯还任用李悝主持了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后来的商鞅变法就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魏文侯还得到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的辅佐,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魏文侯死后,魏国国内的大量人才被远走,国力逐渐衰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魏国的人才流失?

魏武侯继位之后,魏国的朝政几乎全部都有贵族把持,以至于一些有才干的人终生都不会得到君王的重用。魏国对人才的选拔一直都缺少一个公正公平的制度,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才的选拔所依仗的都是出身于贵族血缘来选拔任命。
贵族内卷在魏国的朝堂上,可以说显现的十分明显,尤其在魏文侯之后,魏国的朝堂之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寒门子弟身影。
这种情况对于当时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的众多寒门人才来说,就是灾难性的打击,因为他们可能用尽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跻身于朝堂之上。
另外,朝中小人当道,奸臣的诬蔑和陷害,使得人才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像吴起、商鞅、孙膑、范雎等人被迫出走,到了后期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更为显著。

魏国继承了春秋以来晋国的衣钵资源丰富。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文侯继位,他内修理政、礼贤下士、唯才是举使得一大批著名的人才都来到魏国,任用西门豹、乐羊、吴起等人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在军事上,吴起率军向西一举攻下黄河以西秦国的大片国土,使魏国疆域增加了近一倍,接着魏国继续向东向南发展势力,击败了齐、赵、楚等国,国势蒸蒸日上,成为战国前期的霸主。
此后,魏武侯、魏惠王执政的时期自视国力强盛,国君任人唯亲,敬贤却不能用贤,比如孟子只有表面的尊敬却得不到任用,人才在魏国遭到漠视。
像商鞅、吴起、孙膑在魏国得不到国君的重视都纷纷选择离开,这种对人才的排斥则极大地加剧了魏国人才流,为日后魏国的衰败埋下巨大的隐患。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吸纳外来人才,不管你是哪国人,前往秦国都可能得到重用。到了战国晚期,各国君主为了能够招揽到优秀的人才更是绞尽脑汁。
当时燕昭王在易水旁修筑了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各地的杰出之士纷纷前来投奔。而反观这时的魏国,人才的流失却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对人才的不重视,使得魏国一步步地走向衰落。而衰落后的魏国人才流失的情况则进一步恶化。
魏国原本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家,可就是因为君主的识人不明以及魏国朝政的腐败和僵化,使得在战国出言强大意识的魏国,到了战国中晚期就逐渐的衰败,并最终被秦国所灭。

从战国地图上看,魏国属于是当时天下的中央和交通中枢,并且处于黄河流域的,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由此,不管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才,还是百家争鸣时代下人才的流动,基本都要从魏国游历一番。但是,就是因为魏国中心属于四战之地,与齐国、秦国、楚国几个强国都是邻居,会经常发生战乱。
用古代的战略眼光来看,四战之地难以保持长久的强盛,即使一开始强大,到了周后期也会慢慢的衰弱,在这种地理环境之下,魏国的对外扩张领土计划就受到了限制,因此,人才今后的部署能力也会受限。

到了战国的中晚期,魏国的国力逐渐衰落,魏国的人才对自己的国家失去的期望,加上魏国内忧外患,四战之地的劣势一天比一天更显现出来,到了战国末期,魏国的人才大量涌入秦国。
因为,对于魏国的人才来说,留在一个衰弱的魏国显然是不会有更好的前程的。战国的历史宛如一个大的卷轴。
虽然魏国在战国早期称霸于六国之上,但是失去了顶级人才的支撑,魏国霸业如同空中楼阁,轰然垮塌,最后走向灭亡。

魏国前期通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任用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能力超群的贤臣,通过变法和军事改革使得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魏文侯之后,政治腐败、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国君模式人才、战国列强吸收大量魏国人才及魏国四面毗邻强敌的劣势使得了魏国人才的大量流失,国力逐渐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
参考文献:《史记》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