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女人的心里话:照顾父亲10年后,我发现了养老的残酷真相

[复制链接]
作者: datatune | 时间: 2023-11-17 05:16:51 | 有声读物|
0 35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232
发表于 2023-11-17 05:16:5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邻居大哥把他爸妈接到身边生活了。

过去,他和父母长期两地分居。

但现在,爸妈年过80,大哥琢磨着还是接到身边照顾,比较安心。

“没啥大病,但小毛病真不少。”

大哥的父亲有风湿和痛风,走路颤颤巍巍,时不时就会摔倒;

母亲有听力和睡眠障碍,还有些老年痴呆的前兆。

“爸妈年纪越来越大,就算没大病,也少不了来几种慢性病,离不开人啊。”

之前在网上看到,如今我们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是77岁。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爸妈,在60多岁退休后,都会有十几年的养老生活。

如果他们身体状态尚可,可以照顾自己,做子女的,或许还能轻松一些。

但若老人身体状态不够好,这十几年,是需要被长期照料的。

这场照料,虽是儿女的本分,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这其中的五味杂陈,真是说也说不尽。



曾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故事。

因为争吵,某网友曾和父亲断联多年。

直到一次,父亲在外晕倒被紧急送医后,他才知道:

80岁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

虽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但对生活的认知和记忆力都下降了很多。

一次父亲身体不舒服,想独自去家附近的医院。

尽管那家医院已经去过很多次,但他还是迷路了。

当网友开车几小时,终于在路边找到父亲时。

父亲甚至不记得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

“那一刻,我真的很自责。”



因为父亲离不开人,所以网友不得不放下过往的心结,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他每天上班前先赶去父亲家做好一天的饭,下班后再接着去照顾;

给父亲买了定位器,防止他出门走丢;

在家里装了监控,可以随时查看父亲的状态;

照一日三餐地给父亲打电话,提醒他吃饭、吃药。

“只要我忘记提醒,我爸一定会忘记吃药。”

尽管网友已经处处小心,但还是很难万无一失。

有一次父亲热饭,因为看电视忘记关火,差一点就把燃气灶给烧了。

从那之后,网友把家里的电器几乎都换成了远程遥控的。



“照顾一个失能的老人,累是一定的,但也不是全无好处。”

网友父亲年轻时脾气古怪,很难相处,这才让父子间多了许多心结。

如今痴呆了,性格反倒变得开朗随和了。

“大概是把生活中不开心的事都忘了吧。”

另外,虽然记性差,但父亲总是惦着儿子。

比如,生怕他在外挨饿。

父亲的厨艺极差,却还是常常给儿子做红烧肉,打电话叫他回来吃。

“我也快50了,但在我爸眼里,还是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小孩子。”

在故事的结尾,网友写的一段话让人很触动。

“照顾身体越来越差的老人,是个漫长、看不到头的过程。

如果只把它当成义务,真的很难不绝望。

但在我逐渐适应照顾父亲的生活后,

突然很感恩:

谢谢自己还有机会,来陪伴父亲。

还能弥补过往缺失的父子温暖。



照顾身体越来越差的父母,自然应该是儿女们的义务。

但也有很多人说:

“这其实很考验人性,因为这条路真的太苦了。”

一、首当其冲,就是身体的煎熬。

曾在某音上看过一个视频。

一个爷爷瘫痪在床16年,一直是老婆和女儿轮流照顾他:

每天把爷爷抬上抬下、清理他的排泄物、给他擦身体、喂饭、喂药......

别看这些事琐碎,却容不得一丝错漏,从早到晚都要绷紧神经。

16年来,天天如此。

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摔倒是“家常便饭”。

偶尔家人出门拿个东西,就让爷爷自己在家待了10分钟,床边还有护栏围着。

回家后就发现爷爷从床上摔下来了。

一百三十多斤的身体,母女俩就算一起搬也很费劲。

“照顾我爸久了,我的腰都不行了。”



照顾过病人的都知道,白天其实还算“小意思”,晚上才是真熬人。

之前曾看到一个女幼师为了心脏衰竭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用10年时间,“全职”照顾父亲。

他的父亲几乎每晚都要起来上厕所四五次。

怕父亲摔倒或有其他意外,女儿就睡在父亲隔壁,把两个房间的门都打开;

父亲起床、咳嗽,她就竖耳朵听着,留心父亲有没有危险。

“这么多年了,我晚上基本没睡过一个整觉。”

长年累月的睡不好,换成谁,身体都受不了。



二、精神上的折磨,同样让人绝望。

很多老人年纪大了,都会变得很固执。

隔壁大哥的父亲明明痛风,却总嚷嚷着要酒喝。

大哥好说歹说,父亲就是“油盐不进”,这酒非喝不可!

“给他喝吧,怕加重他的病情;

不给吧,剥夺老人为数不多的快乐,也不忍心。”

“感觉怎么做都不对。”

之前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

老人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开始丧失自理能力,会感觉到“自我掌控感”的流失。

“身体还在,但我却无法控制它了。”

所以,他们有时“不可理喻”的固执,不是想和子女过不去。

更多的,是想夺回自己的“掌控感”。

但他们没意识到,这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

为了父母的健康,有时我们必须要做“正确的事情”,但感受依然很糟糕。

“强迫不给我爸酒后,看他委屈的眼神,感觉有把刀子在往我心上扎。”

这就是亲人照护带来的特殊痛苦。

你与父母在情感上越亲近,对他们的痛苦就越敏感。



三、照顾父母,还是一场没有未来的努力。

常听人说:“人老了,会越来越像小孩。”

但照顾老人和照顾孩子的感觉,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带孩子,未来的每一天都会越来越好;

但带老人,今天永远是最好的一天。

就像幼师照顾父亲的10年里。

父亲逐渐从与常人无异,到视力、味觉、体力全方位退化:

他看不见报纸和电视,失去了精神快乐;

他吃什么东西都没味道,失去了饮食的快乐;

他渐渐一点路都走不动,只能成天打瞌睡。

到最后,父亲唯一的娱乐活动,只剩下每天午睡醒来唱会儿老歌:

“我爸怕自己还会丧失语言功能,就用这种方式保持清醒。”

看着父亲走向生命尽头时的挣扎。

那种无力感压得女儿喘不过气,却又无法排解,只能忍耐。

这便是子女精神折磨的“巅峰”:

突然发现,不管自己多努力,死亡都是父母的唯一“归宿”。




曾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大学教授,照顾失智的父亲将近10年。

“母亲去世时,我只有37岁,那时并不懂家人的意义。

但照顾父亲的10年里,我渐渐懂了。”

有段时间,父亲突然不吃东西了。

送去医院,医生说他们只能靠插胃管解决。

怕父亲受罪,教授就把爸爸带回家。每天一吃饭,就观察他。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父亲的“绝食”大概和眼睛有关。

父亲的视力退化,已经看不清眼前的饭菜,也拿不了筷子了。

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当时家里的保姆,为了方便父亲进食,每天总把菜和粥混在一起喂给老人。

父亲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开口问,又感觉自己是废物,就索性不吃了。

“老人虽然年纪大了,很多能力退化了,但尊严还在。”

后来,教授就让保姆还是把菜和饭分开,然后,一个个夹给父亲:

“爷爷,吃口菜吗?还是吃点蛋?”

父亲感觉自己被尊重,渐渐就愿意吃饭了。



很多人在照顾逐渐失能的父母时,总想把父母训练回“正常的样子”:

体力退化的,想逼他们多锻炼;

说不清楚话的,总希望他们能好好说话。

但这位教授觉得:

与其说是能力退化了,他更觉得是老人们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我爸现在不论冬夏,有事没事就问我冷不冷。

一开始我挺嫌烦的,只觉得他竟然连季节都开始分不清了。

但后来我渐渐懂了:

这也是他关心我好不好的一种新方式。

然而说着容易,要学习和适应老人新的表达方式,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

劳心费力是基本,手忙脚乱是常态。

正如厄普代克曾说:

“爱你记忆中的人容易。难的是他在你身边,在你面前时,你仍然爱他。”



其实,这位教授本可以把父亲送进养老院,他有钱、有事业,前途一片大好。

但他没有。

他选择辞职,与世隔绝地照顾父亲10年。

“直到独立照顾我爸后,才会原谅曾经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如果有任何疏忽和失手,是多么不得已。

身为照护者才会了解,我们自己也一直在犯错,也一直在学习。”

曾有人问教授,有过后悔吗?

他摇摇头,淡淡地笑了。

“这10年来我渐渐发现,其实不是父亲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

如果没有他,我和这个家的联系就彻底断了。”



故事说到这里。

或许很多人已经发现了,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十点君始终没提:

钱。

的确,能如前文所说,全身心投入照顾父母的子女都有个共同点:

不差钱。

但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太少了。

更多的人,不是不想孝顺。

但没钱,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爸妈的医药费是长期开销,我不上班赚钱,怎么给他们买药呢?”



钱,把“养老”这个本就残酷的命题,变得更加残忍。

所以,十点君无意倡导大家都要像前文子女那样:

抛弃自己原有的生活,无条件照顾父母。

我们的生活,本就是一边无奈纠结,一边咬牙前行。

尽力就好。

但如果你有条件,却因为更繁杂的现实因素,纠结是否要亲自照料。

不妨先思考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1. 我们的一辈子,重要的关系只有几段:

和父母、和爱人、和孩子、和手足或挚友。

你想要如何对待它?

2. 陪伴父母的时光是不可逆的,不论过去你和父母间发生过什么。

现在,你是想要和他们重新建立一段关系,拥有一段回忆;

还是希望照护不要影响你现有的生活?

这将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正如活着就是最复杂的事。

我们每个人的苦楚都千头万绪,复杂难言。

所以不论怎么选择都没有对错。

不必太过纠结或内疚:

如果你选择让专业人员来照料,请确保父母能尽量安稳地度过晚年;

如果你选择亲自照顾,请记得这可能是一场考验身心的“长期抗战”。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点亮【在看】,但愿天下的父母与子女都能各得其所。

你曾长期照料父母吗?面对父母的赡养与现实压力的矛盾,你又是怎么看的?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