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杀戮百万人,却因九个字丢了性命,连秦始皇也被拖累

[复制链接]
作者: 江山犹似昔人非 | 时间: 2023-11-13 19:18:26 | 历史|
0 37

2939

主题

2939

帖子

881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17
发表于 2023-11-13 19:18:2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战神”,历史上得配此光环的人大有人在,诸如西楚霸王、三国吕布等等;战场厮杀,伤亡难免,如果再问杀人最多的“战神”是谁?恐怕非秦国“白起”莫属。秦王扫六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国”更被称之为“虎狼之国”;“秦”王嬴政的一统天下看似和“白起”没什么直接关系,殊不知,如果没有“白起”这位在世“杀神”的话,恐怕秦始皇的先辈们也不会营造出如此强大的基础。

当然也不能忽视“商鞅变法”给秦国营造出“逐鹿中原”的实力基础;那么“白起”就是秦国敢于藐视天下的底气。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纷争,各国之间攻伐频繁,久而久之国与国之间都深藏着非同一般的“国仇家恨”;但是“白起”的出现竟使这些国家暂时摒弃彼此之间的“仇恨”,转而联起手一起对抗“秦军”,从这一点来看,“白起”的凶悍绝非一人一国可敌。

既然白起被人称之为“杀神”,那么他一生中究竟杀了多少人呢?这个数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一生共杀了96万之众,而近代大才子“梁启超”说他杀了百万之众;如果以《史记》为蓝本,那么“白起”一生屠杀的生灵不下90万人。
仅诸如“伊阀之战”中,“白起”就歼敌韩魏联军24万人;“长平之战”白起又坑杀40万赵军。仅仅这两场大的战役,“白起”的杀人数字就达到了60多万;当然这还只是大战役,诸如伤亡数字在10万以下的战役,哪就更是举不胜举。这么算起来,“白起”的杀人记录就算不到百万也差不了多少;也是因为“白起”的杀人数字太过巨大,致使敌军未战先惧,而“秦”的强大在“白起”的威慑力下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能够驾驭白起这样的“杀神”,秦襄王自然也是位雄才大略的“明君”;既然秦襄王是“明君”,最后为什么又要亲手杀掉“秦国”的胜利保障呢?这里就不得不再提另外一个人——“范睢”。秦国在面对六国联手的情况下,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了“白起”的战无不胜之外,“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方针也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因此,当时的秦国其实是“王”、“将”、“相”三巨头共同管理。

“范睢”在历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代名相,秦国朝野几乎都是他一手把持;既然是“范睢”管政治,“白起”管争杀,这两人的默契配合也成了秦襄王身边的一对“天作之合”。可作为职业军人的“白起”,赫赫战功早已使本应该敏锐的政治神经处于麻痹状态,不仅打心眼里看不起“朝堂政治”中的明争暗斗,就是“范睢”和秦襄王亲临,白起也是“懒与多言”。
仅仅是这一点,“白起”就埋下了祸根;尽管“白起”一心为秦国征战四方,但其“功高盖主”和傲慢态度就已经威胁到了“秦襄王”。这还不算什么,“长平之战”白起一次坑杀了40万人,还想继续追击,一举灭掉赵国;此时赵韩两国派出“苏代”携带重金来见“范睢”,言明“赵亡,秦可称帝,白起必为三公之首”。

“范睢”倒不是看着苏代的金银珠宝动心,而是他这番言语的的确确触动了其内心深处的忌讳;赵国一亡,秦襄王称帝也是必然,那么战功赫赫的“白起”也势必位列三公之首,到那时就直接威胁到“范睢”的政治地位。一旦这位“杀神”当政,一向被“白起”瞧不起的“范睢”结果是什么,其实根本不用想;“范睢”正是出于私心,借口“自坑杀40万赵人后,赵韩已成强弩之末,而秦兵已乏,赵韩愿割地求和,不如暂时休兵,后可一鼓作气。”
其实雄才大略的“秦襄王”心里很清楚,“范睢”对白起有意见,自己也对白起惧怕三分;此时一旦灭掉了赵国,那么“白起”就等于手掌天下兵马,到时候称帝的未必就真的是“秦襄王”。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秦襄王”决定暂缓灭赵。但“白起”已是杀戮成性,眼见天下归一,又怎么可能轻言放弃?于是这就造成了“君臣不和”;同时,“白起”知道了这一事件是“范睢”促成,那么“将相不和”的结果在所难免。

但天下大事瞬息万变,“秦襄公”眼见赵国非灭不可,于是又想启用“白起”,结果“白起”来了个生病;其实“白起”在这时候生病,不管是真病还是假病,在“秦襄王”心理上都造成了不小的阴影。无奈之下,“秦襄王”只能派出其他大将攻打赵国“邯郸”,结果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秦襄王”不得不再次请出“白起”。
如果这时候“白起”能及时领兵出征也是好事,可偏偏来了句“当初大王不听我言,结局如何?”这话明摆着是在羞臊“君主”,秦襄王盛怒之下强令“白起”起兵;这次“白起”做的更绝,假托病重,拒绝出兵。后世对于“白起”这次拒绝出兵观点不一,“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是因为当初没有异国做起灭掉赵国,而此时的赵国已经得以喘息;如果此时秦国再出兵攻打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这种解释在军事上的确说得通,甚至可以说很有道理;但是在政治上绝对说不通,毕竟秦襄王是“君主”,白起再怎么强悍仍是“臣”。如果臣子不仅目无君主,甚至对君主的强制命令都敢违抗,那么强大的秦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呢?但秦襄王还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并未真的降罪,只是名义上将“白起”贬为士兵。

秦襄王心中还是希望这位“杀神”再次续写秦军的辉煌,于是就派“范睢”去看望白起,“范睢”的回禀是“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也正是这句话注定了秦襄王非杀“白起”不可。对于这句话后世争议也很大,有观点认为“范睢”是小人,这句话明摆着是说“白起”不服秦襄王,其“造反”的意味很浓;因此秦襄王为绝后患,先杀了“白起”。

但是仔细想一想,以“白起”屡次目无君主的表现,“范睢”说他“怏怏不服”未必就是假的。当然,最终“白起”还是自刎死了,也说明他并没有领兵造反的意思;但毕竟“白起”的死使秦国之后的数次战争都失败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也由“白起之死”遭受了重挫,就这样秦国最终没能在“秦襄王”时代灭了赵国,更没有“称帝”。

如果“白起”没死,那么秦国很有可能早已灭了6国,即便不能一统中原,到了秦始皇时代也会免去很多麻烦,“大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时间也会提早很多年。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