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处理不好《自我与本我》

[复制链接]
作者: datatune | 时间: 2023-11-10 00:06:40 | 有声读物|
0 99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232
发表于 2023-11-10 00:06:4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许朝暮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外界的声音只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参考。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美国心理学家黧黑说:

“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马克思并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在最后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中,他指出:

人们对意识的了解仅仅是冰山一角,藏在深海中的潜意识,才是真正影响我们心态和情绪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欲望,遵循快乐原则,是每个人最原始的动物本能;

自我代表理智,遵循现实原则,负责处理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超我代表目标,评判自我的种种行为,是每个人最想成为的那个“我”。

很多人之所以经常感到痛苦和迷茫,就是因为没处理好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

01

    感到自卑,是因为自我和超我关系紧张。

你有没有遇到过,喜欢“自我PUA”的人?

明明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总对自己百般挑剔,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明明对工作尽心尽力,但一遇到点儿挫折,就抱怨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明明人缘不错,偶尔跟旁人产生矛盾时,又认定自己性格有问题,根本不值得被爱……

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不行,看轻自己的价值,生命也随之失去了光彩。

对此,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自我中的某些内容与超我相吻合时,人们会感到喜悦;反之则会产生自卑感或负罪感。

他认为,习惯否定自我的人,心目中往往存在一个理想状态的超我。

超我不会遭遇失败,也不会搞砸任何事,可以满足本我的所有需求。

超我越完美,人就越厌恶真实的自我,最终一步步陷进自我批判的泥潭。

而想要摆脱自卑的束缚,就必须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我。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哲人,身高只有155厘米。

平时出行、上班、聚会时,他总觉得背后有人指指点点,心里特别不自在。

他还失落地向朋友倾诉:“如果我能再长高20公分,哪怕只有10公分,一定能过得更愉快。”

可朋友告诉他,那些他以为在背后非议他的人,并不是在谈论他的身高。

而是在说他的性格温和,学识渊博,是个了不起的人。

哲人这才明白,自己的外表虽然不完美,但也有独特的闪光之处。

作家毕淑敏说过:

人类的天性优势大概有十几种,一个人既不可能全部拥有,也不可能一项都没有,最少的人也会有三四项。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都会经历命运的巅峰和低谷。

一味地自我贬低,只会将自身囚禁在心灵的牢笼中,白白错过成长与蜕变的机会。

摘下超我的光环,接纳真实的自我,你会激发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



02

    陷入焦虑,是因为超我对自我要求太高。

主持人许知远在节目中说过:我们很多焦灼的来源,是对自我的过分放大。

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也指出了焦虑背后的原因:

有的人对超我的要求较低,自我容易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三者和平相处,人的内心也就不会盲目地躁动不安。

而有的人对超我的要求很高,自我的控制能力有限,克服不了本我的阻碍,三者相互拉扯,人的内心也会感到焦虑与沮丧。

也就是说,一旦你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焦虑便会乘虚而入。

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就会像毒草一样疯狂蔓延,直至占据你的心灵,毁掉你的生活。

只有适当降低超我的要求,使三个“我”和平相处,焦虑感才能有所缓解。

张朝阳曾多次在节目中分享,自己被焦虑症折磨了5年。

当时,他的公司成功上市,外界称他为中国互联网教父级人物。

但铺天盖地的赞誉,让他越发地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一旦某件事的结果超出他的控制,他就会情绪崩溃,大发雷霆。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落入下风,他也会懊恼不已,不断自责。

情况最糟糕的时候,他吃不下、睡不着,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不得已,他只能放下工作,辗转各国求助顶级心理学专家。

他渐渐理解:焦虑并非来源于外界的事物,而是因为自视过高。

不考虑实际情况,偏要树立过高的目标,只会让自己在挫败感中倒地不起。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刻,和无法掌控的事情。

你越逼迫自己、苛求自己,就会在焦虑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学会降低要求,适当放过自己。

允许自己放慢脚步,接受偶尔的力不从心,你心中的不安和恐惧自会烟消云散。



03

    习惯拖延,是因为自我控制不了本我。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做过一项研究。

他调查了遍及全球的2.4万人,发现其中约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95%的人承认至少偶尔会犯拖延的毛病。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闹钟响了很久,却迟迟不愿起床;周末打算收拾房间,但一上午过去了还没开始;领导急着要的文件,非要拖到截止日期熬夜完成……

弗洛伊德在书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拖延的原因:

自我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表现在它通常掌控着一个人的能动性。

所以它和本我的关系,就像一个旨在驯服马匹的骑手,而马匹的力量其实远大于骑手。

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本我,往往都只图眼前一时的安逸。

一旦你的自我屈服于本我,就会被及时行乐的欲望吞噬掉所有斗志。

哪怕事到临头,依旧一拖再拖,到最后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雨果在创作《悲惨世界》期间,也深受拖延的困扰。

一到该写作的时间,他都忍不住想去外面闲逛,或者待在客厅跟人聊天。

为了戒掉拖延,他干脆把衣服全都脱下来,再把赤身裸体的自己关进书房。

这样一来,他就不敢出门,只能坐在书桌前,写出固定数量的文字。

他的方法,验证了《自我与本我》中的一句话:

骑手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去尝试控制马匹,而自我可以使用借来的力量。

自我靠有限的意志力驱使,本我却一心追逐无尽的欲望。

两者实力悬殊,再怎么比拼,自我也难以战胜这些本能。

与其费力鞭策自我,不如远离诱惑,让本我冷静下来。

试着暂时关掉网络、设置截止日期等,给自己营造一份紧迫感。

当我们意识到不能拖延之后,自会想尽办法排除万难,以破釜沉舟的态度去行动。



04

    困于过往,是因为自我不肯接纳本我。

《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从一个2岁孩子身上,发现了一个现象:

当妈妈走开后,孩子会反复将玩具扔出婴儿床,再跌跌撞撞地捡回来。

而孩子的目的,是回避本我的无能为力,宣泄因分离而产生的痛苦。

弗洛伊德把这个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当一个人不愿接纳本我的脆弱,就走不出负面情绪的牢笼,只能不停在原地兜圈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就分享过一个强迫性重复的案例。

小时候,她的父母工作忙碌,常把她寄养在不同的亲戚家。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以及强烈的被抛弃感,使她不愿再表达真实情绪。

年少时,她无法跟任何人建立长久的友谊,总被朋友嫌弃太过冷淡。

比如出去吃饭、玩耍时,她从来不暴露自己的喜好,全听对方的安排。

长大后,她的每段恋情也持续不了半年,理由都是对方觉得她太过疏离。

比如遇到困难时,她从不向对方求助,等自己解决完以后才告诉对方。

她明明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却担心自己会再次被抛弃,下意识地选择了自我封闭。

她以为,这样就能减少伤害,但其实,这也让她同时失去了被爱的可能。

武志红说:“一个人经历了苦难,如果不去体验和感受,痛苦就无法化解,很容易陷入强迫性重复,反复受伤,反复疼痛。

当你受到伤害时,发自本能的痛苦、彷徨、绝望,会像瘀血一样堵在你的潜意识中。

不管是你全盘否认,还是启动防御,它们都会一次次误导你踏入同一条河流。

而你上岸的唯一途径,就是诚实面对本我的感受,尽情释放所有的负面情绪。

直面过去的创伤,打开潜意识的通道,我们就能腾出空间,接纳更好的未来。



05

    活不出想要的自己,是因为自我在质疑超我。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提出过一个“群体无意识”理论:

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格或智力各不相同,可进入群体后,个人就会获得一种集体的心理,随着他人改变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为。

面对群体,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克制自己的表达,压抑自己的感受。

买了件喜欢的衣服,想发个朋友圈表达欣喜,却怕别人嘲讽自己显摆,选择了删除;

好不容易考下证书,想把这份激动分享出去,却怕别人觉得自己张扬,选择了沉默;

开会时不认可同事的观点,想跟对方深入讨论,却怕别人讽刺自己爱表现,选择了附和。

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指出了这些行为的缘由:

与群体分离,就是在与群体作对,且独自存在的时候,个体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所以,人们会逐渐放弃理想自我(即超我),转投以领袖为象征的理想群体。

世间熙熙攘攘,我们难免会被外界的纷扰裹挟,被他人的评价左右。

但衡量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是符合别人的标准,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轨道。

作家miya分享过一位朋友的经历。

这个朋友很喜欢弹吉他,并希望在众人面前表演。

一次聚会上,他鼓起勇气提出,要表演一段吉他。

可他刚学不久,技巧生疏,演奏过程磕磕巴巴。

有人建议他再回去练练,也有人调侃他在制造噪音。

可他并没有被这些议论声打断,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表演。

随后,他真诚地对大家说:“我知道我弹得不是很好,但不管大家是否欣赏,我都很享受弹奏的过程。”

别人的期望,不会动摇他自己的愿望;别人的评价,也不会影响他自己的喜好。

想起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外界的声音只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参考。”

我们来世间一趟,不是为了追求他人的肯定,而是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更何况任你百般迁就,千般迎合,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比起在别人的评价中患得患失,不如聚焦内心的渴望,努力活出理想中的自己。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不协调。”

我们总是喜欢放大客观现实的难度,以为痛苦全都来源于生活的坎坷、境遇的无常。

可看完《自我与本我》后,我发现对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自身的主观愿望。

不沉溺于本能欲望,不过度地苛求完美,也不迷失于无关紧要的评价。

当你足够坦然、平和与理智,就能建立起金字塔般坚固的内心世界,抵御住现实的明枪暗箭。

点个在看,处理好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接纳并治愈心底的创伤,你终将变得更加强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