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太枯燥不好读?来试听一下熊逸老师的“历史课”吧

[复制链接]
作者: Kanna Jeyaseela | 时间: 2023-11-8 22:51:03 | 历史|
0 78

2930

主题

2930

帖子

879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790
发表于 2023-11-8 22:51:0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鸡鸣狗盗”孟尝君
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简单版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背景呢?
战国年间,大国之间互相派相(丞相)成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时尚。这相当于请外国的总理来本国担当同级干部,听起来好像匪夷所思,但其实是各国在压力之下应运而生的新举措。
两国外交以前主要靠结盟和人质,但结盟越来越不管用,人质也越来越不值钱,以至于到了要送太子本人当人质的地步。而派相可以完美消除这个痛点。

图源网络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平原君、信陵君不一样,从他一降生起,连亲爹都不待见他。他凭借过人的天赋、努力和隐忍,一路摸爬滚打爬到高位。出人头地后的他自然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于是想尽办法往高处爬。
孟尝君特别舍得砸钱养门客,来者不拒。门客为他排忧解难、扬名“国际”。那时的“名声”是一种很容易变现的硬通货,名声打响了以后,高官厚禄就会主动追着跑。

图源网络
周赧王十六年,声誉鹊起、名满天下的孟尝君田文收到秦昭襄王的邀请,想让他当秦国的丞相。
此时的孟尝君是六国合纵联盟的操盘手,按道理他应该联合山东六国一起抗秦,没有理由接受秦国丞相的职务。但孟尝君是个一心往高处爬的人,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政 治立场。于是他不顾所有人的劝阻,毅然踏上西行之路。
可他刚到秦国上任,就有人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说孟尝君肯定会把齐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考虑秦国,秦国很危险。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

图源网络
孟尝君蛟龙失水,命在旦夕。为了自保,他央求秦昭襄王的宠姬给秦王吹枕边风。宠姬答应了,但要求孟尝君送自己一件狐白裘,但这唯一的一件狐白裘已经送给了秦昭襄王。
“钢铁直男”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也是死脑筋,没有想别的办法哄一哄宠姬,而是“执着”地要把狐白裘给偷来。
擅长“狗盗”的门客夜间伪装成狗,溜进秦王的储藏室,把狐白裘成功偷出来了。孟尝君在宠姬的帮助下重获自由。他迫不及待地伪造了身份证明和通行证,半夜赶到函谷关。擅长“鸡鸣”的门客让附近的鸡都跟着打鸣,孟尝君才顺利通关逃回齐国。

图源网络
这件事是孟尝君一生中最惊心动魄、也是让后人议论、褒贬不一的经历。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鸡鸣狗盗”还有这样的故事背景和惊心动魄的细节。
二、史学经典《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
这部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总结了许多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它一问世便成为经典。

图源网络
宋末元初胡三省曾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可见此书的重要性。
但文言晦涩,史料浩渺,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大部头到底该怎么去学呢?
三、好老师带读
《资治通鉴熊逸版》用“串讲”的方式,把文言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成通俗的现代语言。以258个提问为抓手,详细介绍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和人物生平,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进行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资治通鉴熊逸版》 作者:熊逸
熊老师在“前言”中说到,解读《资治通鉴》就好比“用七把刀解剖一头大象”,这七把刀分别是追本溯源、竭泽而渔、跟进学术前沿、知人论世、思想史、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
1、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记载的出入,熊逸老师团队网罗大量史料,如《战国策》、《史记》等,评估信息源的可靠性,通过蛛丝马迹去伪存真,找到真相。
例如:书中提到《资治通鉴》对合纵大师苏秦的死记录得相当简略,只说某位齐国大夫和苏秦争宠,派刺客刺杀了苏秦。熊逸老师通过查阅史料,发现这个说法出自《史记·苏秦列传》,但因为《史记》中记录的整个事件时间和逻辑都十分不清楚,且自相矛盾,所以司马光只好进行了大删改,并在《通鉴考异》中说明了理由。

《资治通鉴熊逸版》 作者:熊逸
2、在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时,熊逸老师会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学术立场,不仅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理解古人的局限,也从上帝视角俯瞰全局。
例如:上文中讲到“鸡鸣狗盗”孟尝君赴秦国为相的故事中,秦昭襄王为什么那么轻易就相信了谗言,要置孟尝君与死地呢?
书中分析到,秦国之前也请过很多异国人才为相,创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虽然商鞅、张仪、甘茂都不是秦国人,但他们在本国家乡无根无基。而孟尝君不一样,他毕竟姓田,在外人眼里就是齐国的“官二代”、“富二代”,在齐国树大根深。而且他去到秦国以后,并没有要将封地薛邑归还齐国的意思。所以秦王认为,孟尝君的偌大家业还在齐国,说他会踏实衷心于秦国难以让人信服。因此秦昭襄王把谗言听进了心里,而且不想再放虎归山了。

《资治通鉴熊逸版》 作者:熊逸
3、《资治通鉴熊逸版》的语言活泼、风趣,就像一个幽默的老师给大家上课。而且还会顺带谈谈一些经典概念、成语和其他词汇的出处,对照它们的原始含义和现代含义,从这些细节里了解我们的观念和语言的演变。
例如在讲“施行仁政一定管用吗”一章中写到商朝开国明君商汤王的“进取型仁政”。当时商族部落的邻居——葛国首领蔑视礼法,不敬鬼神,商汤看不下去,三番五次给葛国首领送去他要求用于祭祀的牛羊、粮食,甚至安排本国的壮劳力去帮他们种地。没想到葛国首领不仅不领情,把牛羊、粮食都自己吃了,还杀了前来送饭的商族孩子。于是商汤顺应天意,对葛国宣战,开始了自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征伐之旅。各国的老百姓都“盼着商汤的军队来侵略自己的国家。那种心情,就像在干旱的季节里期盼下雨”;“就连边缘的蛮族也都盼着商汤赶紧过来解放自己,就像今天住在老房子里的土著盼着拆迁一样”。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吊民伐罪”、“如时雨降”等这些名言、成语就出自这里。

《资治通鉴熊逸版》 作者:熊逸
想要了解历史、深刻理解世界和历史,最终借助历史经验解决问题,不要错过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
#头条创作挑战赛#
#资治通鉴#
#历史#
#宅在家里看历史#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