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官盗”?——游富祥:集思广益面向大众才能解开谜底

[复制链接]
作者: 叶落之森 | 时间: 2023-11-8 00:05:00 | 历史|
0 55

3951

主题

3951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853
发表于 2023-11-8 00:05: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您个人认为,考古怎样才能更好地面向大众?
游富祥:考古一定要面向大众,不能闭门造车。怎么把考古学术性成果和公众宣传结合在一起,这是大家目前都探索的一个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许多机构在尝试着去做,但成功的案例不太多。我个人认为考古要面向大众首先要将考古工地对公众开放,让人们现场感受考古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有保密原则,在发掘的过程中不对外开放,发掘完了以后,也应该将考古工地做一些公众的、现场的展示。这种展示不是将考古成果拿到博物馆或者考古院进行展示,而是没有脱离现场环境的展示。从这一点上来说,陕西澄城的刘家洼春秋墓地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问:如何解开人们认为考古是官盗的误解?
游富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考古要面对大众的关键点所在,因为不了解,所以有误解。官方不会盗掘,而是通过正规手续发掘,是科学的现场发掘、是保护性的、是科研行为,不是“盗”。我们应该反思,有这种误解出现,表示考古工作和公众的交流是不够的,很多人不知道考古到底在做什么,可能觉得跟盗墓差不多。其实挖墓只是考古项目里很小的一个方面,因为墓葬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墓葬,我们还可以通过居址来了解,最主要的就是这两个方面。但墓葬相对于居址来说,保存得比较完整,所以陵墓发掘对于考古来说非常重要,这也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考古和盗墓没什么区别。其实陵墓考古只是一种客观选择,我国很早就有“视死如事生”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这种生死观念影响着随葬品的类型和规模,这些随葬品又体现着当时的墓葬制度和社会背景,所以目前我们主要通过陵墓去研究当时的物质文化生活面貌。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研究馆员游富祥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