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至清各代都称“朝”,为什么不叫“国”?

[复制链接]
作者: 红盏绿汤,分外妖娆. | 时间: 2023-10-15 10:51:32 | 历史|
0 96

3067

主题

3067

帖子

920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01
发表于 2023-10-15 10:51: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和“朝”在历史上是两个概念。
《周礼注》上解释说:“大曰邦、小曰国”,这是按地域大小来划分;又说:“邦之所居亦曰国”,这是按国的实体性质来讲的。
最早的国基本解释也就是城邑的意思,而国人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野人”即不在城邑定居的人。
而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分封制体系下的国,体现为诸侯受命于周天子,并在一定范围内占据的食邑领地。
受分封的诸侯有权利在食邑内享有管理、征收税赋乃至独立的募兵权力。
但是这时候的“国”,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的意思仍有着很大的区别,至少从名义上来说,各个诸侯国在隶属于周天子的基础上共同结合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有机统一体,围绕“王畿之地”起到了“以屏诸藩”的作用。

实质上从今天的角度看来,这种形式更倾向于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划。
因此,许多当代的史学研究者在讨论周时期时,也常常将这一整个政治实体直接称呼为周朝。
我们熟悉的国家概念,最早应该是从秦朝开始萌芽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且达成了文字、度量、货币诸方面的统一,而中国的概念也于此产生了雏形(在秦以前的古籍中出现的“中国”多是以“都城”的意思作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后的历朝历代,不论政权怎样变革更迭、换了多少次国号年号,但在民族的记忆里对于整个中国或者说“天下”的认同感始终存在。

封建制度下的“国”,起先仍多用于最高统治者对王、侯之类爵位的封赏,但随着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不断完善,诸侯王逐渐也被“藩王”所代替,国的叫法也就由对国内地方区划的称呼,过渡为只限于对称服与中央王朝的周边小国、藩属国的形容。
至于后来刘禅降魏受封的所谓“安乐公国”,乃至再往后洪秀全之属造反打的“太平天国”名号,前者不过是一个县的食邑,后者也最多不过是个收揽人心的名号而已,与我们通常指代的“国”相去甚远。
至于“朝”的称呼也是有讲究的。
朝者,朝向也,“君主南面”,也就是君主坐北朝南治理天下的意思。一般来说,只有拥有相对辽阔的疆域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才有资格称朝,并不单单依据国力来划分。
强大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极盛的时候,据《史记》的记载:
“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即便如此,幅员面积辽阔、军事力量遥遥领先的楚国由于名义上仍然受到周天子的辖制,所以不能称朝。直到大秦帝国最终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才最终建立起来。

那么,我们要怎样解释“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的概念呢?
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个割据政权纷争不断,国祚只在朝夕之间,所以前者我们统称北朝和南朝,后者也并起来叫做十国。
但事实上在当时,这段时期是个国家都敢称朝,每位国君都敢以天子的尊位自居,国的叫法只是我们后来的史学研究者为了方便定下的称呼罢了。
《礼记》提到:“诸侯于天子,五年一朝。”
两者对比,不难看出——相对于“国”的物质性来说,“朝”则更倾向于统一的政治实体概念,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还是那个中国,地域范围、政治体制、文化氛围和社会民众大致是变化不大的,只是最高统治阶层换了一次血,便是新的朝代了。

所以说,虽然在今天“朝”与“国”的界限已经比较模糊了,但在古代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认识到“中国”或者说“天下”这一共识在古代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秦自清历代都称朝了。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