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齐王田建不战而降,忘恩负义的田氏,终于走到了尽头

[复制链接]
作者: -怨天尤人、故我爱之人。 | 时间: 2023-10-7 17:53:30 | 历史|
0 43

2942

主题

2942

帖子

882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26
发表于 2023-10-7 17:53:3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秦赋》最后的进程加速,灭六国战争场面非常少,很多都是一比带过,有人说这是为了节约经费,毕竟好的战争场面,那就是在烧钱。 但谁也没想到,秦国最后一战的经费,居然连齐王都帮忙,直接不战而降,看着田建赤裸上身投降的样子,昭烈君心里一点也可惜。
这样的齐国早该亡了,反正现在的江山也不是他们田氏的,是他们鸠占鹊巢占了人家姜子牙后人的,齐国一直顶着大国的名号,事实上早就不是姜太公的后人了。
更重要的是,末代齐王在位四十四年,基本上就跟在秦国后面做小弟了,秦国每灭一国他都要祝贺一下,这下好了,自己灭了总不能自己祝贺一下吧。
田氏代替姜氏成为齐国国主,过程非常有趣,关键是给后来所有的君主上了一课,导致君王更喜欢贪官而不喜欢情况。
这么奇葩的结果,一切还要从又一次的宫廷内乱开始说起,内乱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诸侯国的顽疾,越是小国越是厉害。

(01)弄疯你的称呼 古人的称呼系统非常复杂,尤其是先秦时代的人物称谓,因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成例和习惯,所以有时候真的能把你弄崩溃,尤其是当你不了解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甚至是对整个事件都判断错误。
清朝末年,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了一件战国时代的青铜器,是个半球形的容器,名字叫敦,这件文物本来是属于齐威王的,历史价值特别大。
中国历史长文物多,看一件青铜器是不是价值大,就看他里面有没有字,中国的镇国之宝就是因为里面字多,这件文物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里面出现了最早关于黄帝的记载。

这个话题以后说,里面的落款也很有意思,你要是第一看说不动会看懵你,落款是表示这个东西的主人,“陈侯因齐”。 陈侯?是春秋时代那个陈国吗,妫姓国,帝舜后裔,这跟齐威王有什么关系,齐威王为什么要叫陈侯,如果不提前告诉你,你大概很难猜出来这个刻着主人是陈侯因齐的容器,居然是齐威王所有的。
齐威王就是历史上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齐国君主,他是田氏,为什么不叫田侯而叫陈侯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可能很多人猜的到,那就是齐威王的名字叫田因齐,他之所以称陈侯,是因为他祖先是陈氏,当年从陈国跑出来的。
第二个原因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这个半球器的东西是用来祭祀用的,祭祀的核心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左传》讲过:“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意思是祭祀千万不要祭祀他人的祖先。
所以祭祀用的容器,是和祖先沟通的重要法器,血统千万不能错,尽管齐威王田氏家族,早就改了氏,自己和后人都认可自己是田氏,但是祭祀的时候,千万不能错一点,自己必须是陈氏的后人,不能马虎半点。
这个修改自己姓氏,给后代祭祀,包括给我么阅读理解古代文献,都造成非常大障碍的人叫陈(田)完,就是他改了姓氏。

(02)牛人到哪儿都是牛人 电影《1942》里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张国立扮演的地主对一个农民说,你跟着我干吧,别看我现在跟你一样是要饭的,等到了地方,不出几年,我还能成为地主。
这句话很深刻,一个真正的牛人,靠的是思维和智慧,不管走到哪儿,哪怕是一时落魄了,最终也能再次发达,陈完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陈完本来是陈国国君的儿子,春秋时代因为继承权经常会发生纠纷,国家为此经常出现动荡,越是小国动荡的越厉害。
晚年的陈宣公立宠妃之子为太子,你以为这又是个废长立幼引发内乱的故事,你错了,陈宣公可不按套路出牌,宣公见太子御寇与公子完交好,以为他们密谋不轨,就杀死了太子御寇。
傻眼了吧,连自己的儿子都杀,不过也没办法陈宣公接的是哥哥的班,陈完是哥哥的儿子,他德行好人品好人气好,这不得防着呀。

不过你害怕陈完,干嘛杀自己喜欢的小儿子呀,没办法,小国蠢君的脑回路我们很难理解,那陈完一看,你连自己儿子都杀,我不跑这不是等死呢嘛。 于是陈完携家带眷投奔到了齐国避祸,要说这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但是各种消息依然是能传播的很快,这也真是个奇迹,背后一定有一套联系各个诸侯国的网络。
陈完逃到齐国之后,齐桓公早就听说他的贤德的大明,要让他做大官,陈完倒是很谦虚,显示了他一贯的君子之风,说了句“我作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劳苦之役,就是您给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担任高官”。
人品好挡也挡不住,齐懿仲把女儿嫁给了陈完,嫁之前卜了一卦,非常吉利,算卦准不准最终还的看人怎么做,算个卦无非就是图个安心。
就这样,陈完变成了田完,顶着贤德的名声就在齐国住下了,安了家慢慢发展成了齐国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势力。

田氏家族上位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喜欢讨好别人,收买人心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对于老百姓穷的,看谁家没粮食,然后你就上我这儿来借粮食吃,你可以还,也可以不还。还的时候也是采取“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 如此的收买人心,当然是有目的的,到了田乞这一代终于开始收割了,田乞做了件现在看起来很俗套的事情,在当时可是创举,他拥兵自重,立了一个新君主,自己做了齐国的丞相。从此田氏就一直控制着齐国的相位。
这桥段是不是有点熟,曹操这明显是走了田乞的老路,而且学的很像,还走成功了,他们都做了“忠臣”,没有对不起君主,以后的事情就静待子孙们的发挥吧。

(03)后果很严重 这田氏家族看着被自己玩弄于鼓掌的姜姓国君,那心里叫一个痒痒,不过只要耐心机会总是有的,天下第一大国被韩赵魏三个家臣瓜分了之后,田氏就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于是公元前391年,齐相田和“迁齐康公吕贷于海滨”,通过魏文侯的帮助,得到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建立了田齐。
按理说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也算是名正言顺了,但田和却保留了齐国这个国号,可能还是心里有点虚吧,韩赵魏都是打出来家底,田氏是一直树立良好形象,才得到的江山。
底气不一样,那就只有拉虎皮作大旗,留着齐国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对自己也还是有好处的,后世很多不明白的,还一直以为这是姜子牙的那个齐国呢。
齐国最后的齐王田建,简直是祖先附体,把讨好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不过他讨好的对象不再是齐国的人心,而是秦国。

面对天下已经达成的共识,秦乃虎狼之国,可是田建在位四十四年,一味的讨好秦国,仗着自己和秦国不接壤,对其他五国的事情视而不见,从来不出兵不打仗,齐国最后四十年完全无战事。 对秦国的政策就是以讨好为主,哪怕是其他五国都灭了,田建都没有醒悟过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从丞相起家,最终又被自己的丞相后胜劝降了。
一个田氏齐国,灭了也就灭了,在历史长河中顶多算一个小浪花,但是却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非常坏的例子,那就是此后的君主,最不喜欢的就是名声很好的臣子。
君主的逻辑很清楚,你把你名声搞的这么好,这是要干嘛呀,田完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于是后世两千多年,臣子表忠心,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表现的自己有多好,而是有多坏,自污是惯用的手法,贪腐是贪官的护身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一切都是田完开的头,给的教训,后来的君主从不怕你贪,从不当你臣子名声不好,你名声不好才会更加依赖与君王,这个悲剧逻辑尽管很扯,但却很真实。 王翦就是靠着这样的逻辑自污,大战钱要钱要官要田要房,把自己名声弄坏,让嬴政认为他是个贪财之人,只有这样才能好好的活下去。
齐国亡了,田氏灭了,但是田氏做事的风格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影响着很多,隐藏在背后真实的原因。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