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2.0:六国君主下场如何,无封地无爵位无地位,坐吃等死

[复制链接]
作者: 倾听雨落 | 时间: 2023-10-7 16:20:05 | 历史|
0 52

2958

主题

2958

帖子

887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74
发表于 2023-10-7 16:20:0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秦赋》用比秦王扫六合还要猛烈的气势,迅速结束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故事,有的用了几个镜头,有的甚至只有旁白。 电视剧可以就这么结束,毕竟《大秦赋》所要表现的,就是最终秦国统一六国的这么一个结果,所说是虎头蛇尾,但只要也算是勉强及格吧。
电视剧可以就这么结束,但历史不会在这个地方戛然而止,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就比说说大家都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六国的君主后来都是什么下场,今天昭烈君就扒一扒六国君主最后的岁月。

(01)六国梦碎 秦国能都打败东方六国,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制度,他的制度跟其他六国有着根本的区别,秦国是郡县制,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中央和君主手里。
其他六国是封建制,权力都在各个大小贵族手里,这种根本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国家运转效率的根本差别,也是最终导致秦国能够战胜其他六国的原因。
郡县制下,所有人都是打工的,而且打工的职位高低,需要你用功劳来换,整个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彻底废除了所有世袭的爵位,不管你爹的爵位有多到,你要想获得职位,必须得有功与秦。
废除爵位世袭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度,这大大激发了所有秦人的主动性,以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现在只要你肯为秦国出力,乌鸦也能变凤凰。

所以秦人在精神面貌上,就要远胜于东方六国,当然了东方六国也在改革,只不过是改的不彻底而已,就拿战国后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来说。 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单看名字就知道,其中三个都是王室成员。
都战国末期了,国家政权还长期由王室成员把控,这样世袭的政治体制怎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楚国的黄歇也好不到哪去,他尽管不是楚国王室,却是楚考烈王的小根本,考烈王能当上王位全靠他在秦国忽悠范睢,把楚考烈王放归楚国。
回来楚考烈王投桃报李,让黄歇做了楚国的令伊,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丞相,反观秦国,丞相倒是不少,但却没有王室成员担任。
吕不韦担任丞相的时候,别的国家还嘲笑秦国,这是瞎胡搞呀,吕不韦这种出身怎么能当丞相呢,在他们的眼里,还固守着出身血统这样的贵族治国,但是在秦国这里早就唯才是举了。
所以直到最后的时候,在六国的君主眼里,他们依然认为封建制有他的优点,贵族血统就是比平民高贵,这种观点和想法,最终像做梦一样被秦始皇击个粉碎。

(02)从此之后无贵族 秦国灭六国,在如何处置六国君主及贵族的问题上,秦国与六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当然最终肯定是秦国意见占上风。
六国的想法很古老,那就是知道给他们保留一点点地方,一点点特权,让他们可以祭祀祖先,让王室血脉可以传承。
这并不是什么天真的想法,而是那个时代通行的做法,继绝嗣、兴灭国,是春秋战国圣王之道的体现,当年周灭商的时候,高的就是这一套。
周不仅分封了上古各种名人的后裔,什么皇帝后裔,炎帝的后裔,夏启的后裔,这些看起来非常遥远的氏族,而且周也同样分封了被他消灭了的商,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商不绝嗣。

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风气还一直延续,大国吞并小国,都会为小国国君留下一点点小小的地方和国君的爵位待遇,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那也是有的。 比如说当时只有一个灭国的诸侯国卫国,他可是秦始皇死了他还都在,他其实早就被魏国包围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梵蒂冈的感觉,后来有投靠了秦国,实际上只是保留了很小的地方,但是名义上依然是存在卫国和卫君的,这就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做法。
但秦国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因为秦国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想平白无故得爵位和封地,是不可能的,秦国的封赏制度鲜明地体现出三大基本原则:第一原则,非功不赏,国无虚爵;第二原则,非重大功绩不封侯爵;第三原则,高爵封赏,不封实地。
在这种条件下,秦国连自己的宗室都不一定有爵位和封地,你一个亡国之君还想有封地和爵位,想都不要想。
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都不会给你,这就让六国的君主很贵族彻底绝望了,他们绝望的不是失败,而是自己高贵的身份彻底没了,连象征性的荣誉称号都没有了,六国无论是君主还是其他贵族,统统变成了平民百姓,这是让六国贵族最无法接受的。
这样一来,连象征性的荣誉待遇都没有了,可想而知六国君主最终的待遇,那肯定是怎一个惨子了得,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的没有尊严和地位。

(03)复辟与反复辟 韩王安,还算好一点,因为他是第一个投降的,所以最初秦王对他还不错,但没想到三年后,韩国旧都新郑举兵造反了,秦国铁血平叛,并直接把韩王处死了,为什么说这还算有尊严呢,你看看其他几个然就知道什么叫尊严了。
赵国当年的实力仅次于秦国,是秦国强有力的对手,结果秦国选择将其君主流放到房陵,赵王迁到房陵后,住在城北一个茅屋里,不久,赵王迁饿死在茅屋里。
魏国在水淹大梁后,魏王下场很惨,死于乱军中被射杀,末代楚王有争议,不管是负邹还是芈启,都是被射杀。

因为刺杀秦王事件,燕王喜的处理结果很模糊,估计是秦王为了表示宽容大量,史书并未记载是如何死的,但有的地方说燕王喜是被斩首示众的,最后是齐王田建,也是饿死在了流放的山林之间。 从六国君主的下场来看,秦始皇完全没有采用当年周武王的做法,而是非常彻底的废除了他们的爵位,明显能够看出来,秦王对待这些君主完全没有任何的优待,有的甚至都是饿死的,有的是记录不祥,说明秦国根本不在乎他们。
这跟六国最初的想法实在差距很远呀,秦始皇这种极端的做法最终也招致了六国最激烈的反抗,而且这种反抗还伴随着封建制的复辟而进行,两者暗流涌动,是不是搅动秦朝的证据。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帝国第一任丞相王绾提出了一个重大主张:分封始皇帝的儿子们为诸侯王,分别镇守燕、齐、楚三大边远地带,以为帝国腹地之屏障。

但是以廷尉李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锐大臣,坚决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诸侯分封制,最终李斯的意见彻底占了主导,秦国被分成了三十六个郡,郡守全部由中央委派。 秦国所有大小职位没有世袭,爵位更是需要军功才能授予,郡县制下一方长官本质上也是给皇帝打工的,随时会被调走和撤换,秦末的时候,这些国家一级单位的郡守们,绝大部分都没做到守土有责,跟他们职务的特点有很大关系,都是临时工跟谁干都一样,没必要为了秦国拼命,所以秦国速亡根子也就在这儿。
尽管郡县制成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绝对主流,但封建制还时不时的会复辟,尤其是在秦始皇时代,各个国家的贵族都想着复辟,想着恢复到春秋战国那个时代。
六国之中反抗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张良了,他是韩国贵族,在博浪沙用远程武器攻击秦始皇,差一点就要了秦始皇的命。
这次刺杀,因为主角是张良所以很出名,但这其实并不可怕,敌人对付你的手段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个秦始皇应该能够想到。
最惊悚的是史书上记载的另一次刺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很简略: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
这应该是秦始皇遇到的最凶险的一次刺杀了,地点是咸阳城,这可是秦国首都,秦始皇微服出行身身边只带了三个武士护卫,这说明出行是秘密的。

兰池者,兰池宫也。它是秦帝国时代最负盛名的一座宏大园林,这是个非常适合伏击的地点,巨石林木交错,就这样一个时间地点,秦始皇一行四人遭遇到了伏击。 秦始皇带出来的肯定是高手,从荆轲刺秦王的事情中我们能看出来,秦始皇基本没什么武功,也就是个普通成年男子的水平,所以他带出来的护卫更要是万里挑一的高手。
见窘两个字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很危急,说明对方肯定不止三个人,如此周密的时间地点,刺杀背后的势力,绝对非常强大。
绝不是普通的刺客,事前计划一定非常周密,力争做到万无一失,但很不幸刺客还是失败了,这件事之后照例是关中大搜捕,但一无所获。

从秦始皇这次遇刺的地点和时间来看,这完全就是内部人所为,因为当时主张分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秦国的无数亲王贵胄从实际利益出发主张分封。 儒生们从先王的理念入手,主张分封,这两故事势力很容易走到一起,或明或暗的反对秦始皇的郡县制,最终才有了这次诡异的刺杀事件。
分封这个东西,本质上属于人之常情,你有块儿吃不完的肉,分给兄弟姐妹们吃一点,这完全在感情上是合理的,但是这本身跟帝国的治国里面却又是相违背的。
所以分封此后就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历史的上空,是不是下来借尸还魂,但最后下场都很惨,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全都是因为分封亲王引起的。

秦始皇和李斯主张郡县制,是没错,也符合历史潮流,但是他们做的太急,太绝,尤其是国家初定,你要安抚人心的时候,分封是一种最好的安抚手段,但是秦始皇秉持法家的那种,一绝到底一断于法的精神,没有任何的缓冲和妥协,最终秦朝很快就亡了。 六国的君主,下场很惨,没有相应的待遇,秦朝的报应也来的很快,郡县制是好的制度,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任何一种新兴事物的实现,如果操之过急,结果肯定是个悲剧,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