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单PK赵奢:赵奢对田单有看法,田单也不服赵奢,最后:我不如你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3-9-25 23:54:24 | 历史|
0 87

3107

主题

3107

帖子

932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321
发表于 2023-9-25 23:54:2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里,触龙说赵太后,用一套歪理修成正果,于是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兵,总算把秦军逼退。但我们不禁要问:赵国当时既有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局面,又有名将赵奢,乐毅应该也还在世,这些大人物们当时都在做什么呢?为什么放着本国的人才不用,非要去外国搬兵呢?
真是有点匪夷所思,所以,要么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存在严重的虚构成分,要么赵国当时主少国疑,政权不稳,所以对自己人格外猜忌。

齐、赵联盟之后,《资治通鉴》下一条记载是:齐国安平君田单统率赵国军队去打燕国,攻取中阳,转而伐韩,攻取注人。这段记载出自《史记·赵世家》,但前因后果还得到《战国策》去找。
《战国策》有记载说,燕国封宋国人荣蚠(fén)为高阳君,让他挂帅去打赵国,这就是事情的起因。赵国的反应跟先前触龙说赵太后的时候一样,二话不说就向齐国求援,价码给得很足,愿意割让给齐国好大一片地盘,只要田单愿意亲自挂帅出征。
这种安排显然有点荒唐,于是,赵奢压不住火,到平原君面前请缨,说难道国家没人了吗,您为了请田单出战,敢下这么大的本钱,这些地盘可都是咱们赵国人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总不能轻飘飘一句话就送给齐国了吧?和燕国人打仗而已,您为什么不派我去呢?我当年在燕国当过上谷守,熟悉燕国的交通地形,百日之内我就能打垮燕国。
平原君的回答是:方案已经拍板了,您就别来添乱了。
赵奢还是不甘心,继续发表意见,说平原君之所以要请田单,只因为齐国和燕国有血海深仇,上了战场理应敢拼敢打,但事情真会这么发展吗?假如田单是个蠢货,就算敢拼敢打,也一定打不过荣盆,假如田单不蠢,又怎肯真的卖力跟燕国人死拼,坐看赵国强大起来呢?如果请田单来统率赵国军队去打燕国,田单一定会打消耗战,尽情损耗赵、燕两国的人力物力,等赵、燕两国都吃不消了,他才会带着齐国军队回齐国去,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赵奢所言,田单耗时耗力,最后只打下来3座无足轻重的小城交给赵国。至于田单为什么又去打了韩国,那就不得而知了。无论如何,赵国在这段时期里相当倚重田单,甚至聘他做了赵国总理。

赵奢对田单的预判相当准确,这种预判是基于形势而做的。也就是说,无论赵奢了解田单也好,不了解田单也好,都无所谓,任何一个正常人处在田单的位置上都会那么做。有意思的是,赵奢对田单有看法,田单也不服赵奢,两个人因此有过一场纸上谈兵式的口舌较量,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两位顶尖高手打出了精彩的模拟战,还能让我们从宏观视角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
这场较量发生的时间很难确定,《战国策》虽然明确记载为赵惠文王三十年,也就是使赵奢一战成名的阏與之战的第二年,但从其他线索来看,似乎更有可能是田单指挥赵国军队,又做了赵国总理之后的事情。
冲突是由田单挑起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对赵奢说:“我倒不是看不上您的军事素养,我对您只有一点不服气,那就是您打仗全凭人多。要知道一旦动员那么多兵力作战,农耕就会受影响,后勤也供应不上,那么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就先把自己整垮了。我听说帝王用兵,兵力不超过3万就能使天下臣服,而将军您每一战非得动员10万、20万大军不可,这就是我不能佩服您的地方。”
田单的言下之意是:你赵奢虽然战功赫赫,但赢得既没有性价比,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力降十会”是人都懂,“四两拨千斤”才是真本事。
赵奢开始反击了,很不给田单留面子,劈头就是这么一句话:“您不但不懂军事,更不懂时代大势。”

赵奢先拿宝剑打比方,说再好的宝剑也不能和石头硬碰,如今用3万人规模的军队迎战强国,就像用宝剑劈砍石头一样。再说了,宝剑的杀伤力乍看上去来自锋刃,但如果剑脊和剑面的厚度不合适,锋刃也就没法发挥作用。退一步说,就算剑脊和剑面都很合适,但如果没有剑柄、剑环等等配件,那么用剑的人还没等刺伤敌人,就会先伤到自己的手。3万精兵就像宝剑的锋刃,如果没有10万、20万的军队做配套,就没法发挥宝剑的功效。
以上是论证的第一步,说明打仗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看最显眼的环节。这就好比今天的公司高管不能夸口说全公司只凭30个销售精英就能包打天下一样。
赵奢的第二步论证,重点是古今之变:以前诸侯林立,成千上万,星星点点地遍布天下,谁家规模都不大,大城也无非只有300丈的规模,3000户的人口,当然挡不住3万人规模的军队。但如今,曾经的天下万国合并为七大强国,每个国家都不难征发几十万人入伍,打起仗来旷日持久,经常一打就是好几年。就说你们齐国吧,当年以20万大军伐楚,打了足足5年。我们赵国当年以20万大军攻打中山国,一样打了5年。
倘若齐国和韩国翻脸,各自发起全国总动员,谁敢说自己凭着3万之军就能安定局面呢?看看如今的城建规模,城墙上千丈,人口上万户,这种大城比比皆是。如果拿3万士兵去围城,连城墙一角都围不住。打野战的话,这点兵力就更加不够用了,根本就没法分派调遣。

赵奢这番话,应该也有一个言外之意,那就是田单虽然很有奇谋妙计,还从即墨孤城出发席卷燕国侵略军,短时间内完成了光复齐国的壮举,但那只是特殊局面下的特殊战争,田单并没有指挥过硬碰硬的常规战争,从特例获得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适性。奇谋妙计也好,以少胜多也罢,当然永远都有价值,只不过时代变了,单凭一两次奇谋妙计,一两场以少胜多,远不足以灭掉一个强国。
人家翻翻身,掸掸土,马上又有一战之力。而要打持久战,终归要以综合国力定输赢,拼谁的集权程度更高,动员能力更强,国土资源更丰富,后勤补给更耐久,人力资源更充沛,等等等等,留不出多少取巧的空间。这虽然很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是任何一名指挥官都必须直面的现实处境。
田单当然不蠢,最后长叹一声,坦诚自己不如赵奢高明。
田单和赵奢这一场唇枪舌战,很难说有几分真实,几分加工,但无论如何,这段内容都是对战国时代战术特点的精彩总结,是我们理解战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在史实方面可以确定的是,田单在统率赵国军队伐燕、伐韩之后,第二年确实到赵国当总理去了,和赵奢同殿为臣,不乏交流的机会。那么问题来了:以田单在齐国的威望和地位,怎么可能去赵国做官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齐国的政局变了。《资治通鉴》在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年),也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这一年里,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齐国的政权交替。

齐襄王过世了,太子建继位,他的处境和赵孝成王一样,因为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所以由母亲摄政。太子建的母亲称为君王后,就是当初齐襄王继位之前在莒城避难的时候,结识的那位太史的女儿,所以太子建或多或少称得上是爱情的结晶。
太子建继位,以后就该称他齐王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资治通鉴》在这里并未交代的是,君王后和齐王建努力走上了一条和平主义道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但不惹事,而且很怕事,田单这样的强悍人物在齐国待不下去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新问题来了:同一年里,同样是少主继位,为什么《资治通鉴》对赵孝成王称谥号,对齐王建却直呼名字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