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下令修了一条杀人渠,曾淹死数十万人,如今却被评为世界遗产

[复制链接]
作者: chavop1-sp | 时间: 2023-9-19 09:28:03 | 历史|
0 18

3046

主题

3046

帖子

913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38
发表于 2023-9-19 09:28:0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有人曾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治水史,这话乍一听十分莫名,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自史书记载起,大禹治水,人工大运河,都江堰等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几乎横跨整个中华文明。直至今时今日,葛洲坝,三峡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仍然在前行。
当然,我们的先祖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水利古书籍,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沈立编撰的《河防通议》等等。清代刘继庄也说过:“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以警醒后人。

▲《水经注》书影
01
其实,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善于修建水渠,无论是黄河中游河道,还是关中开凿的郑国渠,时至今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将涓涓之水,引向万亩良田,造福万千百姓,一直是水利人的理想。然而谁也没想到,秦国的战神白起也曾修建过一条水渠,但他的目的并非为了百姓,而是为了更迅速的杀人,现今被评为世界遗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起白起,现如今比较年轻的人们,对于这位历史人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有接触的话,非常有可能是因为玩游戏的缘故。但是,却并不清楚白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他那个时代,他既被誉为战神,也是让人闻风丧胆的杀神。公元前279年,白起奉秦昭襄王之命,发动了攻打楚国的战争,至上庸起兵,沿着汉水南下,并且一路拆桥焚舟,怀抱着必死之心,把楚国军队打的节节败退。虽说是孤军深入却势如破竹。攻陷了邓城之后,对鄢城已经形成合围之势。

▲白起剧照
这座城曾经是楚国的都城,为了保卫鄢城,楚王调动楚国主力部队全力坚守。在面对坚固的鄢城以及誓死抵抗的楚国军队,白起就想到了采用水攻这一办法。白起利用鄢城以及其周围地理位置较低的劣势,还有周围的河渠密布的有利条件,在距离鄢城差不多一百里的南漳县武安镇旁蛮河河段上,临时用石头筑起堤坝,以水代兵,引水攻破了鄢城。

▲鄢城地理位置
02
据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攻城时,秦国军队从引大量江水从城西灌入城里,势不可挡的大水瞬间在低洼地带处与城墙之间形成回流,片刻之间就把鄢城的东北角冲垮了。汹涌的江水把城东的军民数十几万人卷起冲走,死伤者达十万以上。
由于尸体太多,导致无法及时掩埋,被水浸泡腐烂发出的恶臭气味,几里皆可闻。因此城东一带的水塘被后世成为“臭池”。鄢城之后被纳入秦国版图。直到汉朝后期才改称为宜城。因人口锐减,许多田地无人耕种,秦王为巩固其势力,随后颁布赦免战犯迁移至此繁衍生息。

▲楚国鄢城现址(为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
03
据《水经注·沔水》记载:“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虽说白起修建渠道的初衷是为攻城杀人,但随着战事远去后,当地的老百姓也很快的发现了渠道的价值,在白起渠的基础之上,在渠道的周边连接起许多陂塘。慢慢到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几十万亩灌溉能力的区域。
直至今日,这条“杀人渠”仍然为宜城平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流灌溉。于2018年更是被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白起渠也是湖北省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白起渠现址
结语
虽然白起渠的修建初衷太过于残忍,但时过境迁,目前而言,保护、开发、利用好长渠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及建设有非常大的价值。让后世对于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资料:
《水经注·沔水》
《元和郡县图志》
《水经注》
《河防通议》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