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为何变迁?从“尚武”到“崇文”,精神转变

[复制链接]
作者: 、泪落旧城轻纱坠 | 时间: 2023-9-15 19:28:00 | 历史|
0 15

3079

主题

3079

帖子

9237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37
发表于 2023-9-15 19:28: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泱泱中华,其史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主要是从“尚武”改变到“崇文”。但是,尚武到崇文,不是一帆风顺的变化,而是两种精神在不断地斗争之下,一个大的趋势。接下来笔者讲从时间的角度,从几个历史时期来讲述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之变迁。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代,我国的尚武精神十分热情。由于春秋战国500多年战乱不断。大国连横兼并小国,弱国合纵对付强国。正是这一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为尚武的精神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土壤。一个国家,要是不想被灭亡,就要崇尚武力,一个武力强大的国家,才能保证不断发展。例如秦孝公在位时的秦朝。商鞅在军事方面的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一跃为各国之首,向东击败赵魏两国,为此后始皇帝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变法之前,秦国与其他六国一样。

国内的贵族爵位是世卿世禄制。意思是国内的爵位,大部分都是从祖上一直流传下来。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的。这样的制度,使国内阶级固化,底层人民因为没有上升渠道,自身为国效力积极性极低。而贵族层面是世袭爵位,只要不犯大的过错,得过且过也能够一直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当时的秦国国力弱小,并且被其余五国视为蛮夷(楚国:俺也一样!)但是商君主政,废除世卿世禄制,采用军功制。
即讲爵位分成二十等:1公士,2上造,3簪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通)侯。商君立下规定,秦国的士兵但凡在战场上斩首一名敌人,就能够获得一级爵位,良田一亩,宅地九亩,仆人一名。所以秦国无论士卒百姓,皆好勇斗狠,以敌人的左耳为证据,为了获得爵位而在战场奋勇拼杀。

这一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军队战力,而且能够缓解阶级固化,为下层人民打通向晋升的通道。使秦国焕然一新,国力极大地增强。故秦地民风彪悍,秦灭六国后,秦国的意识影响着中华大地,北驱匈奴,南征百越。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断上升。
而在同一时期的崇文精神,也在慢慢发展。自周公制“周礼”,当时的贵族乃至后来春秋战国兴起的“士”阶层,都是崇文精神的代表。但是正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时期,所以即使是有文化知识的君子士卿,除了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知识之外,也得拥有武艺。如果你在先秦时代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必定寸步难行。

比如说君子六艺之中“礼.乐.射.御.书.数.法”其中两艺射与御便与武艺有关。即使是儒家“至圣”孔子。除了其思想高度无人能比,其武艺亦令人惊叹。《吕氏春秋》曾有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而且孔子曾经感叹过,他六艺之中最厉害的其实是射与御。可惜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带着其儒家仁爱的思想周游列国,虽受礼遇却不受重视。这是因为乱世需用重典,各国君王都在想怎么增强自己的实力,能够打败其他国家,而不是如何教化万民,使其明礼友爱。
可见在先秦时代,崇文与尚武的精神是共同发展的,因为处于长期乱世纷争,所以尚武的精神,其实是压制着崇文的精神。
汉代
在秦朝灭亡以后,汉代我国的尚武精神仍十分鼎盛。例如汉初时期,其时距离战国时代还不久远,许多战国秦代的风气仍有流传,如王公贵族们仍会拥有大量门客。而在民间多有门客的群体,则是“任侠”。西汉任侠之风盛行,这些任侠“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 ,义者有取焉。”可见多是锄强扶弱,坚守信义之人。

在当时,能够成为任侠,是许多少年的一大梦想。腰间胯三尺青峰,便能行走天下,锄强扶弱。由于西汉时北方的匈奴是一直以来最大的敌人。西汉初期国力并未恢复,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武帝锐意进取,积极展开对匈奴的战争。在整个国家机器的支持下,国家兵制是实行普遍兵役制。即男子年满23岁就要开始服兵役在役期满后可退役,但仍为预备兵役,在国家需要之时继续投身军队,为国效力。此时汉武帝不仅仅和匈奴开战,西北打通丝绸之路,西南镇服夜郎等国。可见要维持四方征战,我国当时的尚武精神仍是十分高昂。

但是,在武帝需要武力来体现汉朝的声威同时,他却又相信“侠以武犯禁”,个人十分讨厌。任侠所行之事,多可视为墨家的继承者,但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读书出仕的敲门砖,故儒学成为武帝之后的唯一显学。人人都学习董仲舒的新儒学。压制了国人的尚武精神,提升了崇文的精神。其实主要是,尚武精神占主导地位的话,国民不免好勇斗狠,喜欢以武犯禁。
这对于封建国家统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统治者都希望人民学习儒家的忠君爱国与克己复礼。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太史公写《史记》时文中的《刺客列传》多是褒扬肯定文中的刺客与游侠,肯定他们为国家为乡党所做出的贡献。而在东汉班固写《汉书》时,刺客与游侠则成为扰乱国家治安,危害国家安全的群体。可见在两汉时期,尚武精神与崇文精神的地位已经发生了转变,崇文精神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唐宋时期
唐朝,是我国一个恢弘豪迈的时代,是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时代。太宗时期国力鼎盛。文有贞观之治,武有征服四方。被称为“天可汗”当是时我国的尚武精神又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唐朝初期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征服不断。每一个诗人,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有手提三尺青锋为国效力之梦想。这一点我们从唐诗中亦可感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侠客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都可以感受到唐代前中期那股尚武精神,可是,由于唐朝过于放权给地方节度使。使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扩张军备,终于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盛世不复存在。
宋代由赵匡胤成立,他吸取唐代给地方权力过重(自己也是兵变起家),采用“杯酒释兵权”等方法将军权收归中央。并且明言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终宋一代,文人地位极高,而武将永远是受文官节制。并且由于“番戍制度”经常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极大的抑制了武人的自主性,使其地位完全店在文人士大夫之下。所以宋代虽然是文人的天堂,皇帝与士大夫有所意见相左时常常会有所让步。但是就因为文人地位太高,时常看不起并节制武将,所以除了中央外地方战力十分疲弱。一直被诸如西夏契丹等国欺负。

赵匡胤
甚至到南宋,程朱理学发展到顶峰,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要求人民要严格遵守三纲五常,灭绝了人的本性。把人民驯化成一只只顺从的“绵羊”,这样十分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发展。但也正是因为把人民都驯化了,所以一个国家的尚武精神从此变不复存在。
所以自宋开始,崇文精神完完全全压制了尚武精神。这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地过程,而是两种两种精神互相共存,不断斗争后的结果。执政者的选择,极大的影响了两种精神的胜负。每个上位者都喜欢逆来顺受的“绵羊”,而不是嫉恶如仇,勇于抗争的“恶狼”。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李太白文集
还有朱熹四书集注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