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3-9-14 20:50:33 | 历史|
0 99

3096

主题

3096

帖子

929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90
发表于 2023-9-14 20:50:3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一代枭雄辈出。以勇武见长的廉颇,与才华横溢的蔺相如,本是知音良师。然而时运不济,两人从携手共事到生死离别,令人唏嘘。尤其是廉颇,卸甲归田的理想破碎,不得不离开祖国,最终客死异域,结局悲惨。
韩失地赵得之,燃起长平
赵国繁荣富庶,国力强盛。邻国韩国军事实力弱小,常被秦国欺凌。有一年,秦国贪图韩国腹地的上党之地优越的战略位置,来使者向韩王强势要求割让上党十七城。韩王畏威懦弱,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要求毫不犹豫就把上党的土地和人民送给秦国,任由秦国兵分两路占领了上党地区。

上党百姓悲愤填膺,认为韩王出卖了他们的利益,将他们生生割让给了强敌秦国。一时间,上党地区人心惶惶,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上党地区官员看到百姓绝望的景象,忍无可忍,决定采取行动,不再相信懦弱的韩王能保护他们,于是带领上党百姓,把上党的土地全部献给了实力强大的赵国,请求赵国能够庇护上党人民,不让秦国随意蹂躏。
当时赵孝成王刚刚继位不久,年少气盛,满腔热血,想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脱颖而出,在诸侯间 自己。赵孝成王一直在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威望,得到上党愿意献地投靠赵国的天赐良机,他欣喜若狂,跳跃着就要接受上党的投诚。

臣子们纷纷劝阻赵孝成王,担心接受上党会将秦国逼急,引发战争灾难。但赵孝成王不听从谏言,自信满满地相信凭借赵国雄厚的国力一定可以打赢秦国,扩张自己的版图。于是,赵国决定接受上党的投诚,置之不理秦国的威胁。
很快,赵国抢占上党的举动就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勃然大怒,立即向赵国宣战,誓要夺回上党的所有城池。秦国迅速调动重兵派往上党境内,准备以磅礴之力强取上党。

赵孝成王完全没想到秦国的反应会这么激烈猛烈,一时间手忙脚乱,立即派出名将廉颇率领赵国大军前往上党防守,准备硬碰硬地同秦军决一死战。
廉颇据守上党城池,和秦军对峙僵持。起初,凭借上党的地利之便,加上廉颇出色的防守部署,赵军还能抵挡住秦军的猛烈攻势。但是时间一长,士兵疲惫,粮草将尽,赵军渐渐支持不住,节节败退。经过深思熟虑,廉颇决定改为固守战术,在丹东河岸选址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尽可能利用地形 住阵地,避免直接同秦军过分消耗。

赵王催战心切,多次急召廉颇决战
赵孝成王等了两个多月,一直等不到战报捷信,心中极为焦急不安。他多次派出使者,督促催逼廉颇不惜一战,要尽快打出一场大捷,以建立自己的威信。赵孝成王想借此彰显自己出众的统帅才能和赵国强大的实力。然而廉颇深谙大义,坚持采取守势固守的策略,因为他判断正面决战势必会导致惨烈伤亡,不划算。
赵王催促廉颇决战的谕令,很快就被秦国布置在赵军中的内奸探子听闻,逐级上报给了秦相范雎。聪明狡诈的范雎立即心生一计,想要离间赵王和廉颇之间的关系,让赵军自己崩溃。

于是,范雎指使秦国军队在战场散布谣言,大肆宣扬赵军士气颓丧,说秦军只怕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个新星。赵王听信了这种流言蜚语,陷入范雎设下的圈套,竟然轻信谣言,急忙召回了廉颇,改派刚成年的赵括领军。
赵括才华远不如他父亲赵奢,虽然他母亲哀求赵王三思,不要使未经历练的儿子上战场厮杀;但赵王仍然盲目相信范雎传播的谣言,执意让赵括取代廉颇统帅大军。结果可想而知,赵括接任大将后,很快就在秦军的连番打击下,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只能丢弃上党,向后方险峻的昆阳山撤退。秦相白起见势头不对,立即率军穷追不舍,终于在昆阳山将赵军全歼。

此役,白起使用政变战术,设下伏兵,几乎将赵军全军覆没。最终只有40万赵军成功突围逃脱。此役称为长平之战,影响深远。
蔺相如力谏不果,长平大败噩耗传回赵国,赵王懊悔莫及。国中父老痛心疾首,人人蒙头缟素,痛哭流涕。而廉颇在长平一战中,并未直接参与作战,但也间接遭受了赵王误用的命运。他心中怒火中烧,对赵王的愚昧昏庸极为失望。

战后赵王重用蔺相如,廉颇失寄落离
在长平大战前,蔺相如历来与廉颇并驾齐驱,两人都得到赵王的重用。战前蔺相如曾孤力竭力疾呼,劝阻赵王不要轻易换掉廉颇,但赵王没有听取。如今惨败的噩耗传来,蔺相如也为朝政的腐朽感到痛心疾首。赵王非常信任蔺相如的才能和忠诚,战后更加重用他来治理国家大事。
而廉颇的境遇却完全相反,赵王并未因为误信谣言换掉他而致歉。廉颇在新一轮战役中再次立下大功,但新任的赵王仍然对他颇有戒心,没有给他重用的机会,只是在朝堂上屡次批评他的谨慎作风有失大局。
廉颇明白,他已在赵国失去信任,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地位。处心积虑要在赵国郁郁而终,不如放下身段,离开赵国为好。于是他决定离开祖国,流亡到魏国和楚国谋生。

晚年廉颇客死他乡,才名未被恢复
虽然廉颇来到魏国后,受到魏王的礼遇,但他毕竟不是魏国臣子,魏王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廉颇在魏国谋得一官半职,但终究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后来,廉颇又辗转到了楚国,希望在强国楚国可以施展抱负。本想在楚国度过晚年,实现卸甲归田的愿望
。但是楚王也没有给予廉颇重任,只能让廉颇担任閒职。到了生命最后的岁月,廉颇仍然无法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只能在异乡郁郁寡欢、自怨自艾。终于,廉颇以客死他乡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未能圆满。

如果没有那场误会和离间计,廉颇本可以安享晚年,在赵国终老。他与蔺相如本该携手共事,见证赵国国力达到鼎盛。然而时运不济,他的忠勇才华不但未得到国家的肯定,还被迫离开故土,只能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怀抱一腔才志和不甘落寞而终。
春秋后期,群雄割据,英才辈出。有人机智过人,有人勇武无双,同时期出生的蔺相如和廉颇,本是知音良师,本该并肩携手。然而朝堂,谗言离间使他们命运迥异。蔺相如得知君王极度信任;廉颇才华难施,不得不隐姓埋名离乡。
沧海桑田,英雄辈出;宫廷暗流,忠谏难展。廉颇遭遇命运多舛,教训深刻,令人唏嘘,不禁感叹英雄晚节,难全璧!回望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思统治者需要警惕奸佞之辈,重用忠良之士,国家方能昌盛文明。

结语:
沧海桑田,英雄辈出;宫廷暗流,忠谏难展。廉颇的遭遇多舛,教训深刻,令人唏嘘,不禁感叹英雄晚节,难全璧!回望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思统治者需要警惕奸佞之辈,重用忠良之士,国家方能昌盛文明。
读懂廉颇的命运跌宕,也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深切体会到重用忠良、警惕谗言的重要性。唯有明智之主,才能开创盛世。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