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试卷真容:全文两千多字无一差错,工整大气像印刷出来的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3-9-3 02:11:49 | 读书|
0 42

3091

主题

3091

帖子

927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75
发表于 2023-9-3 02:11:4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对于学霸的印象大都是天资聪颖,思维敏捷且十分清晰。他们一看到试卷的题目便能够快速的想出解题方法,各类题目的文章可谓是信手拈来。
现如今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场上多拿分,会刻意强调练字的重要性,因为一手好字能够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至少心情不会那么糟糕。
所以现在很多学生的书写都比较工整,光是从字迹来看,并不能直观的看出这个学生的水平。书面整洁不仅仅是现在对于试卷的要求,也是古时候科举考试的要求。
科举考试起初建立于隋朝时期,考查方式随着朝代的变化也略显不同,但绝大部分都是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

科举制比较常见的方式便是考官给出题目,然后让考生作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要求考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见解,还要求考生要有较高的书法水平。
古代科举考试最出彩的人便会成为当年的状元,这可谓是所有读书人都想获得的荣耀。
那么作为人中龙凤的科举状元的试卷,到底长什么样呢?看看这份明朝状元试卷,全文2000多字无一失误,工整大气像印刷出来的。
一、赵秉忠的状元之路
赵秉忠于1573年出生在青州府益出县,他的父亲是朝廷要员,所以赵秉忠也算是出生在官宦世家。
从小他就接受比较良好的教育,和所有的青年学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是他的愿望。

他一生生性正直,为官之后也依旧保持初心,最后还因为过于正直而被贬官回乡,当然这只是后话。
他15岁时成为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25岁那一年(也是万历二十六年)参加当年的殿试,原本赵秉忠对自己并没有什么信心。
在他看来虽然自己学识还行,但是距离状元的目标还有点差距。恰巧在这一年,他成为了科举状元,由此开启了此生的仕途之旅,最终官至礼部尚书。
二、后代捐赠出赵秉忠的状元试卷
当年赵秉忠参加科举考试的试卷,现如今存放在山东省博物馆中,这篇试卷是他的第13代孙子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

科举考试从创立之初到被废除,经历过1300余年时间,其中通过科举开始选拔出来的状元多达770人左右。
但是科举考试的试卷就如同现在的高考试卷,都是十分秘密的文件,由当时的朝廷统一保管,为什么赵秉忠的试卷能够流入民间并成为家族的传家宝,这个答案我们不得而知。
可是这份试卷的珍贵性自然是不必言说,因为它是现如今仅存的唯一一份可供考证的状元试卷。
这份试卷在博物馆被展出之后,吸引无数人前去参观,并且也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素材”。

避开这份试卷的历史价值不谈,光是从试卷的整洁程度以及字体的工整程度,就能让很多人感到惊叹。
这丝毫看不出是手写的试卷,倒是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并且全文两千多字,没有一个错别字,也没有任何语病错误。
由此可见,赵秉忠不仅仅是一个不错的书法家,他的行文思路也十分清晰,不愧是当朝的科举状元。
再细看整篇文章的内容,也能够看出赵秉忠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也正是这份才华和如此工整的字迹,才能够得到皇帝的青睐。

三、状元试卷到底写了什么?
根据考证可知,当年科举考试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样的题目其实并不新颖,很多朝代都会出与之类似的题目。
纵观赵秉忠试卷的内容,也能看出有答题的套路包含在里面,但这丝毫不影响赵秉忠观点的出彩。
只见赵秉忠在试卷的最后写道:“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之理。”
全文古今结合,分析了当前的情况,并且展望当朝社会的发展,他还认为治国要做到天人合一,这让万历皇帝十分满意。最终赵秉忠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了皇帝钦点的状元。

结语
这份现存的唯一的状元试卷,不仅能让后人从中看到古人的思想,也能看出古时候人们对于学识的重视程度。虽说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状元试卷仅此一份,但是想必所有的状元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保证卷面的整洁程度。
这其实是人们态度的再现,现如今很多学生写作业提笔就来,写错了就各种涂涂改改,导致卷面十分混乱,总之这份试卷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希望以后可以激励更多学子。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