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能通灵的兵器,有两千年历史,工匠将两个儿子杀害铸成神刀

[复制链接]
作者: 发如雪 是纷飞了谁的泪、 | 时间: 2023-9-2 13:06:31 | 历史|
0 97

3186

主题

3186

帖子

955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558
发表于 2023-9-2 13:06: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诗人诗鬼李贺曾经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在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曾提到过: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诗句中的【吴钩】是春秋时流行在吴越之地的一种弯刀,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将其演绎成了木吒手中的法器——吴钩剑。虽然吴钩样式古老,但仍然是当时全世界冷兵器的典范!
《吴越春秋》上曾经记载过,大师干将给吴王阖闾铸剑,所用的金铁锻炼不化,他的妻子莫邪想到自己的父亲欧冶子(其中一个传说版本,还有版本是莫邪死后,欧冶子和干将共同完成铸剑工作)以身祭炉的“壮举”,便和丈夫商议,自己在沐浴更衣后,也投身到熔炉之中,举身自焚。顷刻间,金铁融化,干将用这些铁水铸成两把宝剑,献给阖闾。
在民间传说中,吴钩有很多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吴鸿扈稽”。这原本是这两把弯刀的锻造者工匠两个年幼儿子的名字。但是吴王阖闾穷兵黩武,企图制霸一方,并且痴迷神兵利器,周边各个小国纷纷进献宝物,如果吴王中意,便赏赐百金。
其中有一位铸刀师贪图赏钱和名声,想打造与众不同的神兵利器。但是向吴王阖闾进献“金钩”(铜制)的人实在是太多。铸刀师想到当年干将莫邪的方法,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杀害祭炉,将遗体投入火海,铸成两把绝世金钩。
无论官员士兵和吴王阖闾都很轻视这两把样式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金钩”,但工匠让人将双钩混在成百上千把“金钩”之中,形状样式都一样,普通人根本无法区分。而这位工匠不慌不忙的呼唤“吴鸿扈稽”,这两把金钩便从众多的钩具中飞了出来,贴在工匠的胸口上。吴王阖闾看到后大喜过望,不仅重赏了工匠,并将两把金钩佩戴在自己身上,不离左右。
而这件残忍的事情和干将莫邪一样,都被记录在《吴越春秋》上。当然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出现呼唤名字便能飞奔而出的兵器。在那个青铜器晚期的春秋时代,铁,是个非常稀有的金属。当时人们冶炼金属器具的时候,使用的还是木炭。但是铁的熔点(1535)比青铜要高出500度。
木炭的温度根本无法提升炉温,于是有的人考虑将高脂肪高燃烧值的东西一同和铁矿熔炼,借此来提升炉温,所以便有了祭炉的说法。虽然向熔炉投入牛羊猪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有精气神,用人祭炉铸剑才会制成富有灵气、无坚不摧的神兵利器。
胜七使用的巨阙剑,便是欧冶子的作品 所以坊间传说中的古代十大名剑或多或少都有以人祭炉/祭剑的影子,有的传说中,说干将莫邪、还有上文中的吴鸿扈稽,甚至是铸剑大师欧冶子本人都以身殉剑。假设《吴越春秋》这本史书记载的:这位工匠父亲,呼唤儿子的名字,就能将双钩召唤这件事情是真的话。

欧冶子湛庐山铸剑 只能说这位工匠为吴王阖闾制作的双钩是铁质的,而他胸前暗中佩戴着一块吸力很强的磁石,才能造成“两把金钩便从众多的钩具中飞了出来,贴在工匠的胸口上”这一效果,在经过史官的有意无意的夸大(我国古代的史官在记述史实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失真,甚至是夸大。以至于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就像神话小说一样,可信度不高),便出现了兵器通灵的这一“史实”!

国宝:越王勾践剑,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