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含泪控诉“被亲妈骗走10万”,原因曝光后,让人更愤怒了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3-8-4 06:41:10 | 有声读物|
0 38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15
发表于 2023-8-4 06:41:1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家宁

来源/阿呆爸育儿(ID:adaibaba520)

近日,网络上一则女子发视频含泪控诉自己亲妈的视频引发热议。

女子在视频里声泪俱下控诉要防火防盗防亲妈。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女儿向公众控诉自己的妈妈?

原来,女子独自一人在日本打工,平时妈妈很少联系和关心她,突然接到妈妈电话说家里摆的烧烤摊出事了,急需15万块钱。

她一听,着急得哭了,赶忙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10万块钱给妈妈转了过去。

没想到,不过是因为哥哥买房需要首付,妈妈就编出了这么大个谎言来找她要钱,而家里根本没有出事。

到了最后,女子给自己妈妈和哥哥发消息,谁都不回。



妈妈这样“义正言辞”“光明正大”的偏爱,欺骗一个孩子来帮助另一个孩子,这会让被偏爱的孩子和不被爱的孩子最后怎么样呢?



被偏爱的孩子大多有恃无恐

还记得《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吗?

一个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外企资深人力资源HR,貌美如花、工作卖力。

照理说,这样的女孩子相貌出众、经济独立,应该过得很幸福。

事实却恰恰相反,樊胜美生活得特别累。

因为妈妈的偏心,凡事都维护着她那个不争气的哥哥樊胜英。

樊胜美辛苦赚来的钱,不仅要拿给哥哥买房子,还要管哥哥一家的生活费和他儿子的学费。

一直接受妹妹救济的哥哥,不但没有感恩,反而一直活得心安理得。

在樊胜美明确表示不会再帮哥哥一家后,哥哥非但没有自我反省,而是直接跑到妹妹的公司,拿着起诉书质问起诉樊胜美。



来源:《欢乐颂》剧照

而这一切,都源于樊胜美妈妈的偏心。

倘若樊胜美的妈妈能够不偏心,不总是袒护自己的儿子,哥哥也不至于变成不念兄妹情的“吸血鬼”。

家里的偏心,播下的不是爱的种子,结出的就是“有恃无恐”的恶果。

偏心的家庭里,被无条件宠爱的那个孩子常常会对生活失去正确的认知。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的二哥苏明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苏明玉的家里,她的亲妈无条件宠儿子,这让苏明玉从小受尽了歧视和白眼。

而她的二哥在妈妈的偏心中,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

放学回家,苏明成总是习惯性地拍父母的马屁,甚至让妹妹苏明玉给自己洗衣服。

从小就是喜欢什么就必须得到,想出去旅游,苏明成张口就向父母要钱。

不管上学、工作,还是结婚买房子,苏明成总是想着从父母那里得到,慢慢地,连他自己也没发现自己就成了一个“啃老族”。



来源:《都挺好》剧照



偏爱的家庭里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被偏爱的孩子活得恣意妄为、有恃无恐。

不被爱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极度敏感。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家有三个孩子。

姐姐宝拉成绩优秀,是首尔大学的高材生,能够在家里享受各种特权。

弟弟余晖因为是家中幼子,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够备受家人宠爱。

排行老二的德善,她没有姐姐那般优秀,也不如弟弟那般幸运。

在家里,她永远都是被父母忽视的那一个。

妈妈从来都只是给姐姐和弟弟分鸡腿和煎鸡蛋;

家里煤气泄漏时,爸爸妈妈在第一时间抱着姐姐和弟弟冲了出去,却忘记了也需要帮助的德善;

德善从来没有过一个单独属于自己的生日,就因为她的生日和姐姐的生日相差三天。



来源:《请回答1988》剧照

在家里,德善一切都得靠自己,爸爸妈妈的偏心让德善心里非常委屈、难过。

可以说,小时候的德善,是既缺少物质,又缺乏爱。

而爱的匮乏,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致命的,就如一颗颗小小的玻璃渣一样,深深地扎进了人的生命里。

小小的德善,因为爱的匮乏,变得极度渴望被爱,同时又不停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都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同样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偏心,就让孩子离幸福越来越远。



父母的爱要平衡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有一项研究表明,70%的爸爸和65%的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行为。

而孩子会通过观察了解自己是否是偏爱对象,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没有被偏爱的孩子大多有心理阴影,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让自己更优秀,只希望被父母看到,得到父母正常的关爱。

阿德勒讲过,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会塑造或影响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取向、才能等。

作为父母,对待孩子,如何做到爱得平衡呢?

首先,父母要端正态度,思想上要有“爱要一视同仁”的观念。

父母对每一个孩子,付出的爱肯定不可能做到完全一模一样,这是行为上导致的差异。

但是在思想认识上,就不能有“偏心”的取向,要把不同的孩子当同一个孩子来爱护。

其次,父母的爱要做到“因材施教”。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

爱也是一种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

作为父母,对待家中不同的孩子,要学会智慧地去表达爱。

心理咨询师王姝讲述过这样的观念,在她的咨询中,她发现了两大类型的人。

被父母关注得少的孩子,长大后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一旦得不到,就会缺乏安全感;

而被父母过分关注的孩子,看似很有安全感,长大后反而特别需要自我的空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不太亲密,甚至有些时候并不想被人看到。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两个极端呢?

做到有分寸、有尺度,就对了。

父母之爱,弥足珍贵,给予我们勇气,带我们越飞越远。

作为父母,陪伴教育孩子时,请一定付出加倍的努力,让你的孩子感受到被爱,让他知道自己值得被爱。

点亮【赞】+【在看】,愿每一个孩子都生来幸运,能一生拥有父母的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