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到65岁这十年,会有三道坎儿,很多人输在第三道!

[复制链接]
作者: datatune | 时间: 2023-7-24 02:03:56 | 有声读物|
0 64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226
发表于 2023-7-24 02:03:5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枳为橙

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

古语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着年龄渐增,见识了人情的复杂,经历了命运的无常,回望走过的路,越来越明白:

世间诸事的结局,都有因果可循。

你选了什么样的路,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完什么样的一生。

若是扛不住事,迈错了步子,走错了方向,就容易坠入深渊,让日子遍布阴霾。

若是经得住考验,打理好生活,经营好自己,往后的路才能越来越好走,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红火。

老话里常说,真正的人生,从50岁开始。

而55岁到65岁这十年,正是黄金时代,过好这三道坎儿,是晚年幸福的关键。



来源:全景视觉



经历亲人的离世,才能学会珍惜

王小波曾在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但很多时候,真正读懂这句话背后的人生真相,往往是在痛彻心扉的失去之后。

年少时总以为有兄弟姐妹相伴,有父母可以依靠,见面的次数还有很多,以后来日方长。

事实上,父母终会老去,兄弟姐妹也会因为忙于家事难以相聚,无常之事数不胜数。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相聚的饭,吃一次少一次;人生的面,见一面少一面。

你永远无法预测,说完再见还会不会有再见面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哪一项“未完成”会给你留下一生的遗憾。

著名作家史铁生,早年间由于双腿瘫痪,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有时他会为了发泄情绪突然砸碎家里的玻璃,有时又会发脾气把手上的东西摔到一旁。

面对儿子的变化,母亲没有一句怨言,为了缓解他内心的苦闷,隔三差五便提出推他出门去公园散心。

而他听到这样的提议,通常都会粗暴地拒绝:“不去!”

每当他陷入情绪的谷底,开始怀疑活着的意义时 ,母亲都会在一旁鼓励:“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

母亲得知他喜欢写小说,还会跑遍图书馆,为他借来各种各样的书,带他去看各类电影。

那时的史铁生,在母亲的照料下,身心一天天好起来,可他不知道的是,生离死别会来得如此之快。

直到母亲去世,史铁生才知道,在照顾自己的那些日子,母亲经常因肝疼彻夜难眠,但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她从未说过半句苦痛。



母亲的突然离世,在史铁生的心里留下了多年无法释怀的遗憾,还有那再也难以弥补的愧疚。

回忆起往日里母子俩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悔不当初:

“我真想告诫所有的孩子,别跟母亲倔强,我已经懂了,却来不及了。”

多年以后,他的作品得了奖,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难掩悲痛:

“要是母亲能多活几年,就能看到了。”

人总是这样,在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在离别后才明白珍贵,可到那时,一切早已来不及。

至亲之人的离世,是每个人都难以化解的伤痛,也是生命中难以迈过去的坎儿。

唯有趁早懂得珍惜,才能少一些遗憾;唯有把握好此刻,才能多一些快乐。

到了一定年龄,你终会明白,人生幸福的源头,归根结底就是这五个字:珍惜眼前人。

正如梁继璋曾讲到的那样: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们相处多久,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

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来源:全景视觉




付出欲望的代价,才懂节制可贵

一个人,若是既要、又要、还要,无穷尽地放大自己的欲望,总有一天,要被欲望吞噬。

人生在世,想要的东西太多,最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现实生活中,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退休前,奔波在各种社交圈中,忙碌于各种名利场中,总是不满足于眼前拥有的财富地位,大半辈子都感受不到快乐;

退休后,又习惯于和别人攀比,比车子,比房子,比存款,最后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轻信骗局,丢掉了大半生的心血。

人一旦被欲望牵绊,就会给生活徒增很多不必要的坎儿,终将寸步难行。

50岁以后,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减去心上不必要的欲望,明白知足常乐,才能长久快乐。

很认同老戏骨陈道明说过的一句话:

“节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人活到极致,是节制。

不管到了什么年龄,管好自己的欲望,过好当下的生活,自会得到永久的心安。



来源:全景视觉



遭受病痛的折磨,才知健康之重

作家李筱懿曾有这样一番感慨:

在她四十岁之前,把幸福解读为“有”:有钱、有车、有房、有事业。

那些年,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她每天步履不停,忙着赚钱,忙着赶路。

直到中年以后,她身体无法继续支撑,倒在了病床上,才恍然大悟,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的确如此。看到这个关于“四无”的幸福定义,很多人都表示感同身受。

前段时间,去医院探望了一位老友,看着他躺在病床上,说一句话都十分吃力,感到十分无奈和心酸。

在众人的印象中,他最大的喜好就是:喝酒。

以前在单位时,他特别喜欢去参加各种各样的饭局,常常喝酒喝到深夜才摇摇晃晃回家。

退休之后,每当遇到亲戚给孩子办婚礼,他都可以从头喝到尾,直到宴席结束。

逢年过节时,家人在一起聚餐,他必然会乐呵呵带上酒来,不喝到尽兴绝不放下酒杯。

曾经有一次因为喝太多酒,把胃喝出了问题,大半夜被紧急送往了医院。

可在他心里,那只是一次意外,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休养了一些时日,他又端起了酒杯。

无论家人如何劝他,他都一意孤行,始终由着自己的性子。

直到不久前的饭局上,刚喝了一杯酒,他就感觉头疼剧烈,随后就倒在了饭桌旁,送医院后被诊断为脑出血。

有句话说得很对: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可大多数时候,这份痛,往往付出的是难以挽回的代价。

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活到了95岁。



他在90岁高龄时,依然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授课,条理清晰,声音洪亮且有力。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方式。

他每天都会坚持锻炼,去公园慢跑、打拳,在运动中找回生命的活力。

在饮食上,一日三餐他都坚持食不过饱的原则,从不大吃大喝。

日复一日,吃好每一顿饭,认真对待生活,让他拥有了最充实的晚年生活。

不遭遇一场意外,就无法看清平安的日常是多么难得。

不经历病痛折磨,就不知道健康占据了生活多少比例。

趁着健康尚存,平日里记得多活动筋骨,饮食规律,戒烟戒酒,别再消耗身体。

请记住:一个安然无恙的身体,是所有幸福的前提。




55岁到65岁这十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不禁想起丰子恺曾写过的一段话:

“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身处人生的下半场,照顾好身心,调整好自己,别再留遗憾,迈过一道道坎儿,才算是不辜负此生。

作者:作者:枳为橙,来源: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