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经典的军事著作多出自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学术之风兴盛

[复制链接]
作者: TerryMef | 时间: 2023-6-29 20:37:21 | 历史|
0 62

3029

主题

3029

帖子

909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95
发表于 2023-6-29 20:37: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何经典的军事著作多出自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学术之风兴盛
在北宋年间,在朝廷的组织下,编纂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版的军事著作集,名曰:《武经七书》。该书集中国古代兵书之精华,选取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七部著名的兵书汇编而成。

在这七部书中,除了《三略》是汉代兵书,《李卫公问对》为唐代兵书之外,其余五部皆为春秋战国时期所著(《六韬》相传是姜太公吕尚所作,后经考证,被认为出自战国时期)。
为什么像《孙子兵法》这样一批传世经典的军事著作大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呢?
一.战事频繁成为兵书写就的基础
1.春秋战国简述
所谓春秋战国,其实就是将我国的东周时期分为两块。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以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东周王朝国力渐渐衰弱,影响力也大幅下降,无法对各个诸侯国形成有效的控制,使得他们各自为政。
其结果导致实力不均衡的诸侯国之间发生兼并,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与他国结盟,以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在春秋时期出现的霸主诸侯有:齐、宋、晋、楚、秦、吴、越等等。
到了战国时期,兼并运动达到了白热化,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东周初年原有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后期也仅剩下:秦、齐、燕、楚、赵、魏、韩七国争霸。直到最后秦灭六国及周王室,一统中国,战国时代才宣告终结。
2.春秋战国之战争

从“春秋”、“战国”的字义上看,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战国时期才是战事频发的时期。史学家许绰云曾统计,春秋时期的317年中,共爆发大小战争395起,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战国时期的232年中,共有战事230起,没有战争的年份约为89年,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似乎春秋时期战事更为频繁。
其实不然,史记记载春秋时中国境内的独立政权就有108个,大小诸侯实力不一,以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为主,大型战事所占比例不大。

而在战国时期,中国的资源主要被七国所支配,这个时期所发动的战争动辄就是上万甚至数十万军队的对决,战争数量虽少于春秋时期,但其规模和惨烈程度却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可以说后世也鲜有战事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如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几乎动员了近百万人马参战,有约六十万人在此役丧生,而且战争几乎耗尽了两国的储备,令双方元气大伤,国力数年不得恢复。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乱世,大量的战争为这个时期兵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础。
二.学术之风兴盛为兵书写就创造环境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我国一个哲学思想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处在我国奴隶体制向封建体制转变的时期,加上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以图扩张或自保,对人才的需求和礼待达到了历史高峰。

这都导致思想界的争辩、冲击异常激烈,各种各样的人才大量涌现并在各国之间周游流动,寻求接受自己主张的君主,如政界的孔孟、韩非、墨子、管子;养生界的老庄;外交界的苏秦、张仪;军界的孙武、吴起,此外还有遍及阴阳五行、农业、制造等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
他们或聚集在一起创立、研讨、传播学术思想,或自成一派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点。一时间,诸子百家争相立言,学派林立,群星璀璨,变革之风此起彼伏。最终成就了我国思想界最辉煌的时代-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2.兵家的兴起
孙子,名武,春秋末期齐国人,自幼生长在一个军事世家里,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当时的齐国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而地处东南的吴国此时正呈现出一派新兴的气象。于是孙子便别齐投吴,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负。

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从楚国逃难来的伍子胥,两人志趣相投,便一起隐居待机。在隐居的这段时间里,孙子写下了兵书共计一十三卷,就是传世之作《孙子兵法》。
后来在伍子胥的举荐下,孙子得到了吴王的器重,并与伍子胥一同为吴国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司马迁在《史记·孙子传》中评价说:“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的成就不光体现在其征伐的功绩上,更在于他给后人留下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不仅理论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很强,而且自成独立的、严密的思想体系。除孙子外,春秋末期名将田穰苴,以及战国名将吴起、孙膑都有着辉煌的战绩和理论贡献,他们和孙子一起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也正是他们的杰出贡献,使得兵家成为诸子百家之中的实用派别,深受各路诸侯喜爱。
3.兵书的产生
关于中国最早的兵书,史学家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左传》《孙子兵法》的引述推断,目前所能认定最早的兵书为《军志》和《军政》两部。这两部兵书的出现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也恰好是在乱世开始之初写成。
早期的兵书,记载了一些军事事件,总结一些军事经验,归纳出一些战争的规律。其中《军志》第二则提到:“先人有夺人之心。”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先发制人的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乱世战争不休。兵书著作层出不穷。除了上述提及的《孙子兵法》,还有吴起所作的《吴子兵法》,田穰苴所著的《司马法》,孙膑的作品《孙膑兵法》,魏国的兵书《尉缭子》,战国晚期汇编的兵书《六韬》等等。
在众多兵书中,既有提到军队建设、富国强兵对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又强调发动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总结出“慎战”的思想。
有的提出根据敌情的不同而采用相应不同战术的因地制宜的理念;有的主张治军有组织、有法度,并选择合适的将才领军才能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三.时代的发展造就兵书丰硕成果
1.主流兵种的变更推动战争规模的发展
在春秋和战国早期,诸侯国之间的作战方式以野外战车方阵突击为主。《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道:“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这里所提到的“乘”指的是由四匹马拉动的兵车,可见当时以兵车的多寡来衡量国力。而兵车作战也是当时的主流。

兵车的配置一般是每车搭乘三人,一名御者,一名弩弓手和一名持长戈的战士,每辆车后还可能会有五名左右步兵跟随。车战部队在平原作战时有极强的冲击能力,尤其是在集团式冲锋时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力量和速度。
但是遇到山地、河网、沼泽、丛林等不规则的地域时,兵车就难以驾驭,其作用也就大为降低,另一方面,战车部队的维护成本相当高,四匹战马以及它们的草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没算上要耗费大量金属和工匠手艺才能完成的车子。一场仗下来,国库都得被掏空。
正因为如此,群体步兵的作用在战争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步兵的行进速度虽然慢,单兵能力也没法和车、骑相比,但胜在机动灵活,可以在任何地形作战,特别是将几种不同的兵种搭配起来使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尉缭子》中就总结了一些步兵组合列阵的方案,如:“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我们今天还能从秦俑坑里看到这个阵法,在一个方阵的前两排是跪坐拉弓的弓箭俑,弓箭俑后有一排半蹲的持盾俑,盾俑后则是四排长戈立俑。很显然,这是一个攻守兼备的阵型。
正因为步兵成了战国时代的主流兵种,才会存在那些气势恢宏的大战役。
2.战争指挥者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指挥,他们作战中讲究礼制是否得当,而胜负反倒是其次。如在泓水之战的宋襄公,指挥作战如同儿戏,哪有不败亡的道理?到了战国时期则完全不同,战事由职业将领所掌控,如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没有一个是出身高贵。

3.指导战争的需要
从春秋到战国,核心的七国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加上步兵兵种日渐成为主流,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参战人员也越来越多。士兵人数多了,军队的管理就非常必要了。
到了战国时期,谁对军队的管理更有效,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那个时代,精通军队管理的自然是兵家的职业将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作战经验,足以决定一场战局的走势。

兵家的将领,大多都喜欢将自己在军事管理方面的心得加以总结,写入兵书之中。《尉缭子》中指出军队只有先制定系统而严明的制度,作战时才能号令有序、行动统一。
《六韬》重视对士兵的编组和训练,而训练的重点是增强士兵的纪律性。《司马法》中包含治军原则、军制、军令、军法和作战指挥等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和法家是最受各诸侯国器重的,因此我国大多数创造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著作都出自这个时期。
结语
从战国时代的终结到现在虽然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是先哲们的思想光辉依旧璀璨夺目。《孙子兵法》至今仍然被许多世界军事强国作为战略参考书,在海湾战争时,美国军官人手一册。

《吴子兵法》是我国最早传播到国外的兵书,对中外军事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动荡及变革的大环境中,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兵家,紧扣时代脉搏,著书拜将、征战沙场,有力地推动历史进程向前发展。
为何经典的军事著作多出自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学术之风兴盛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