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鸣狗盗到千古一相:你的才华,其实远没有你的好基友重要

[复制链接]
作者: 花前月下一樽芳酒 | 时间: 2023-6-17 09:08:21 | 历史|
0 35

2943

主题

2943

帖子

882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29
发表于 2023-6-17 09:08: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齐桓公篇(3)
主笔:闲乐生
中国的传统教育,喜欢把伟人的少年时代吹得天花乱坠,好像他们生下来就天赋异禀道德高尚,孩提时代就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甚至连上天都要降下异象来以资鼓励。其实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很多伟人的少年时代不但平凡无奇,甚至有些狼狈,乞丐流氓无赖混混比比皆是。
号称中国古代自周公旦以后第一伟大之圣人管仲,年少的时候就很不起眼,他有点像秦末淮阴乡下的韩信与沛县村干部刘邦,贫而无行,不事产业,正宗的小混混一个。不过人家韩信比他还好些,没饭吃只是到朋友家蹭,而管仲却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所以时人评价他是“城阴之狗盗、天下之庸夫”(注1)。实在是很有损我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所以还是那句话,缺点多并不可怕,出身低也不可怕,关键看有没有优点,有没有平台。
注1:见《说苑 尊贤篇》邹子说梁王云 : “管仲故成阴(今山东高密)之狗盗也 , 天下之庸夫也”

图:英雄不问出身低,真正的牛人,即便身在菜市,也能保持优雅
我们都知道,春秋是世官世禄的贵族时代。至少在管仲之前,我并没有看到平民为相的记载,天下所有的执政官员都是贵族卿大夫出身,管仲这种“狗盗”,是注定没有前途的。
但管仲这个“狗盗”居然混出头了,为什么?因为他碰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鲍叔牙。
根据古书的记载(注2),鲍叔牙是齐国大夫鲍敬叔之子,正宗的贵族,所以这里也必须给大家交代一下,虽然管仲后来以平民为相,成为齐国最伟大的执政官,但他毕竟是下级士人出身,根基不如那些拥有世代拥有封地的卿大夫们,所以管仲之后,管氏在齐国的地位就开始逐渐下降,与那些世族根本无法比拟。比如司马迁《史记》就记载,鲍叔牙之后,“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而管仲虽“富拟於公室”,但子孙不显。
注2:见《世本 氏姓篇》:“鲍氏,夏禹之后,有敬叔,食采于鲍。鲍叔生叔牙,叔牙曾孙国,世为齐卿。”《国语 齐语》韦昭注:“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后,鲍敬叔之子叔牙也。”

总之,鲍叔牙和管仲在当时就是社会的两极,根本不是一个阶层,但他却和平民管仲成为好朋友,还带着他一起发财,合伙做生意。准确地说,是鲍叔牙出钱,管仲出力(号称技术入股),赚了钱两人平分。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被极度鄙视,但其实那是商鞅变法后的事情,至少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商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与优良传统,从西周以前的东夷时代就是如此。所以鲍叔牙极力资助自己的“狗盗”好朋友摆脱污名,踏足商界,早日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不料这“狗盗”做生意也不老实,亏了钱算鲍叔牙的,赚了钱却自己拿大头,而对此鲍叔牙却毫不以为意,仍然无怨无悔的为管仲付出,世人对此都非常不解。
时过境迁,后来管仲功成名就,他的爱妾小婧(注3)问及此事,管仲深深的感慨道:“鲍叔不以我为贪,乃知我贫也。”
注3:见西汉刘向《列女传》:“妾婧者,齐相管仲之妾也。”
或许大家会认为鲍叔牙是个没有原则的烂好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管子》书中记述,鲍叔牙此人嫉恶如仇,闻一过而永生不忘,对自己对他人甚至齐桓公都非常之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但他为什么偏偏对管仲如此宽纵,信任理解以至如斯地步?因为鲍叔牙身为好友,他对管仲太了解了。管仲家贫,从小培养了三大能力:治国,平天下和占便宜,在鲍叔牙看来,相较于前两项,第三项不值一提,只要能利国利民帮助齐国称霸天下,何必要用小节去要求真正的圣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瑕不掩瑜。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给我们带来的已不仅是感动,而是震撼。就连司马迁也对此颇为羡慕崇拜,而一改冷静低调的史笔,在《史记 管晏列传》中称颂道:“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婧接着又问他们后来生意做得怎么样,管仲脸上顿时露出了无奈的苦笑。
不怎么样!当时齐国的经济尚未走上正轨,市场混乱,生意难做,管仲好几次转换经营方向,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把老本赔了个精光。然而鲍叔牙也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反而自己将债务全部扛下。世人都说他们俩傻到家了,一个做事傻,一个做人傻。
然而每到这时,鲍叔牙总会对管仲露出真诚的微笑,安慰管仲,要管仲别听那些人瞎讲,还说管仲只是运气不好,自己从来就没有一刻怀疑过他的能力。
小婧听到这里,眼泪已经在眶中打转儿了。
“然后呢?”小婧哽咽着问。

后来,管仲不做生意了,被鲍叔牙介绍去各大贵族家里做家臣,但他还是很倒霉,三番两次被主君辞退(注4);这下子连管仲的老母都开始骂他不成器了,然而鲍叔牙仍然矢志不渝地站在管仲身边,安慰他,鼓励他,支持他,在他最失意最沮丧的时候给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注4:见《史记 管晏列传》:“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直到现在,管仲还记得鲍叔牙在他赋闲在家时鼓励他的话:管君,你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你之所以老是碰壁,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只是时机未到罢了——我相信,只要给你点阳光,你就能灿烂起来!于是管仲日夜苦读,终于成才,做上了齐国上卿高氏的家臣,并使其大治(注5)。
注5:见《左传 庄公九年》:“(鲍叔牙)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讲述到这里,管仲忍不住目视远方,眼眶湿润。

而感性的小婧,早已是泪流满面:“太,太感动了,再……再后来呢?”
再后来,管仲光荣地参军了,可又在战场上非常不光荣的当了逃兵。管仲发现打仗太可怕了,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这条小命可不能丢在这儿,所以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两次三番,恬不知耻。所有人都骂他是个胆小鬼,然而鲍叔牙再次站了出来,为他辩解:管仲不是畏死,只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啊……
管仲做小偷没成功,经商赔光光,打仗当逃兵,即便吃上“皇粮”拿了“铁饭碗”,居然还能每每被裁员(注6),人倒霉倒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够稀奇了。而这种干啥啥不成的倒霉蛋,最后居然成了千古一相、万世圣贤!可见中国传统教育里说的“英雄出少年”,完全是狗屁。
注6:见《史记 管晏列传》: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齐僖公为两个儿子请辅导老师,鲍叔牙和管仲分别面试上岗,各成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老师。但管仲这次又占了鲍叔牙的便宜,因为很明显,公子纠年长,在继承顺位上高于小白。但事情的结局,却更显管仲的倒霉,而且这倒霉还传染了公子纠,在二公子争夺君位的竞争中,管仲一箭射向小白,却只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导致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管仲这叫占便宜不成,反而站错队,更“错误”更“可耻”的是,他居然在公子纠死后,并没有自杀殉节,反而心甘情愿的进入囚车,丢人万分的被押运回齐国,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他违反了士的节气,是为不“仁”!孔子还因而颇为管仲辩解了一番。
对此,管仲的解释是:“吾之所以为此,乃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理;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申于诸侯也。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吾莫用小白。”(见《管子 大匡》)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认为我所作所为是可耻的,可我认为有志之士可耻的不是一时身陷囹圄,而是不能对国家、社会做贡献;人们认为我所追随、拥戴的公子纠死了,我也应该像召忽一样跟着去死,不死就是可耻,但我认为更可耻的是有大才而不能施展出来匡助天下。小白这个人不小肚鸡肠,并且目光远大,但这世上只有我才能充分发挥他这个潜力股而成就大业。
说到这里,管仲便问小婧道:“你怎么看这件事儿?”
小婧道:“召忽的殉死,比活着更伟大;您的生,比殉死更伟大。”
管仲欣慰地笑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与我婧也!”

再后来的事情我们更知道了,鲍叔牙身为齐桓公的老师,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将成为齐相,但鲍叔牙却大公无私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管仲成为千古一相,而自己却甘居幕后,给管仲打下手。从此“管鲍之交”名扬天下,后世不知多少人欲求管鲍这样的生平知己,可惜知己难遇,战国时代的孙膑引庞涓为生平知己,庞涓却残忍的断其双足;楚汉时代韩信引萧何为生平知己,萧何最后却将其诱杀;人心如此难测,前车之鉴,从此“管鲍之交”也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传奇,变成千古绝唱。
唐朝诗人杜甫曾叹:“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李白也叹:“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李杜二人关系算是不错了,但比起管鲍来,他们还是差点很远。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世上有亿万之人,就算是凤毛麟角,管仲这样的天才总还是有很多,但鲍叔牙这种人却几乎找不到。
鲍叔之后,再无管鲍,这才是千古绝唱。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