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投入Top 10高校才是浪费:名校的考公羞耻,暴露教育隐疾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3-5-22 16:46:31 | 读书|
0 22

2996

主题

2996

帖子

898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88
发表于 2023-5-22 16:46: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在高等教育发展局限的问题上,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把教育经费投入到Top高校、双一流高校,是当下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问题。
本质上来讲,把经费投入给这些国内顶级院校,才是教育支出的浪费。教育的不公,是社会最大的不公,竞争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此,分配教育资源的原则也是如此。
多年来,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优先把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都投入到排名靠前的学校中去,甚至学生以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来排名学校的优劣好坏。

四川省委副书记李佳林,80后干部,高学历的代表。16岁考入清华化工系,后又获得清华的保送资格,26岁清华博士毕业,人人称羡。
而当这样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体制内,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工作当中时,却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原因不是质疑李佳林的能力能否堪当重任,而是质疑:你这么高的学历,为什么要去当公务员?搞科研、做学术难道不能做更大的贡献吗?

无独有偶,当韦东奕留在北大任教后,质疑声也是纷至沓来:你这么优秀,为什么不搞科研、攻克难题,放着哈佛的橄榄枝不咬,非要留在北大教书,这简直是浪费人才。
桩桩件件,都是当下社会环境中,对高学历人才的刻板印象:学历高,自然该人往高处走。
人大教授温铁军就曾指出,国内Top院校内的文化是这样的:如果学生未来的发展,不是出国留学或者去国外深造,那在同学聚会上,他们会感到羞耻,甚至无脸见人。

按照人往高处走的原则,清北的更高处,显然已经不在国内的。这些高等学府,占有着海量的教育经费,培养的学生多数都流向海外了。
而不出去就丢脸的思维,就是一种“以不服务本国为荣”的结果,温铁军教授的点评一针见血,同时也挑明了,当下高等教育和本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关键所在。
如今,外界对名校的考公羞耻,不正是“以不服务本国为荣”的缩影之一吗?所谓的“以不服务本国为荣”,不正是“以服务本国为耻”。

尊重教育多元化下的自由选择,但更敬佩初心不改的优秀学者

清华博士进入体制内的羞耻的,但若清华博士去国外搞科研,就是光荣的,这样的思想没有侵染到像李佳林这样的清华毕业生,却无意间侵染了更多的社会群众。
反思之下,韦东奕留任母校,教书育人,是对母校的回馈,也是对国内教育发展的回馈,却因此而备受质疑,也正是“以不服务本国为荣”的典型。
在思想教育层面,以“以不服务本国为荣”的思想必然是歪曲的,国内的教育资源稀缺,却要用这部分稀缺的教育资源,去培训以服务他国为荣的高材生。

而真正留在本国,为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学生,却只能享受更稀薄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落差感令人心酸又无奈。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止出现在高校层面,毕业生的待遇问题也迟迟得不到根治,硕士、博士毕业生更是如此。
一如学者所言,你认为国家哪里不好,就去投身建设他,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纵然我们不能干涉那些出国留学、深造的国内大学生,去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至少,当我们面对那些本可以选择更优厚待遇、或者咬住更鲜嫩橄榄枝的人,别对他们的选择冷嘲热讽,别让他们寒心。
写在最后:
资源推动教育,当高校的平台既定,个人努力对结果的影响,就远低于选择带来的改变,但就算在这样不平衡的情况下,也仍有很多学生,靠着自己远超常人的毅力,站到了更高处。
教育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在当下社会,考虑问题必须采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是否出国留学、深造是个人选择,个人选择必须尊重。

但笔者更加敬佩,那些出国留学、深造,却能留学归国,为国内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见识过更宽广的可能后,还能回归本心,是更值得敬仰的优秀学者。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