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中伊阙之战为何被渲染?主力变成山东六国,原因在此

[复制链接]
作者: 花前月下一樽芳酒 | 时间: 2023-5-7 05:20:46 | 历史|
0 83

2937

主题

2937

帖子

881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11
发表于 2023-5-7 05:20:4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大秦帝国》中,伊阙之战为何被刻意渲染,战争主力由韩赵魏三国变成山东六国,各诸侯国公敌由秦国变为齐国,原因在此
《大秦帝国》作为一本描写战国时代历史的历史性小说,其中刻画了很多著名的战争,比如说长平之战,比如说秦国发动的几场灭国之战,再比如说我们今天所要重点介绍的伊阙之战,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都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
毕竟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它的权力范围划分的非常的零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也非常的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时候,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或者是纠纷都必须要通过战争来进行解决,国与国之间很少能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进行利益的划分;再者一个时代之所以会有战争,除去利益纷争之外,还因为国家势力发展的强弱。

强大的国家需要进一步开疆拓土以继续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尤其是在战国时代那样的乱世。战国时代与其它的乱世像是三国两晋或者是五代十国还不一样,在战国时代那些参与天下纷争的诸侯国都是名正言顺的,它们传承先辈自古以来就有的势力范围,它们本身的权力斗争比三国两晋时期的那种臣子之间的权力争斗更加的复杂,波及的范围也更加的广。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之间经历了几百年的纷争,最终才到达一个统一的境地;在这几百年当中所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让春秋战国时代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战乱繁杂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也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更加立体,更加辉煌起来。
伊阙之战让韩赵魏三国受到重创,拉大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差距
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伊阙之战,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里一个非常著名,非常重要的战争。历史上的伊阙之战是以韩赵魏三家为主力的,在这一场战争当中,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秦国,但最终却被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斩首联军二十四万。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韩赵魏三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军事实力,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沉寂的状态,同时也更加地拉大了秦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距,更是给山东六国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当时那个时段,秦国是刚刚结束了自己内部的混乱争斗,秦昭襄王刚刚从燕国回到秦国继承王位,他的根基还不是十分的稳定,秦国内部还没有真正能够崭露头角的大将,白起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千夫长,在这种情况之下,山东六国的人都将这个时期看作是攻打秦国最好的时机。
伊阙之战,韩赵魏三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毕竟秦国一直以来发展的都十分的稳定并且很迅速,即便是苏秦提出了合纵的策略之后,山东六国也不敢轻易的攻打秦国,就更不用说当时的秦国还占据着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函谷关了,函谷关本身就是易守难攻的,再加上秦国具有高超战斗力的军队和它良好的经济基础,六国之人从来都不敢轻敌冒进。
可是这一次秦武王去世,秦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秦昭襄王原本在燕国做人质,刚刚回到秦国根基不稳,同时白起又没有崭露头角,这让山东六国抓住了一个机会,在这样一场战争当中,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却没有尝到一点甜头,反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样的结果可谓是非常值得人们警醒的。

《大秦帝国》中,伊阙之战的主力被改成山东六国
不过在《大秦帝国》这本历史小说当中,作者将这样的一场战争进行了修改或者说是艺术加工,书本当中描写的是那次战争的主力是山东六国,同时,还将孟尝君和春申君的形象加入了进去,充分的表示了山东六国对这次合纵战争的重视。除此之外,书本当中还加入了另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战争即将要爆发的时候,齐国的齐王趁着联军在前线抵抗秦军,钻了秦军防御不及的空子吞并了宋国。
宋国在那个时候算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虽然比不上战国七雄的土地面积广大,但宋国却地处十分重要的地段,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同时它的土地也非常的肥沃,在中国古代那个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里,宋国的那一片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经济具有很重要作用。
宋国地缘政治十分重要,各诸侯国对其虎视眈眈,却不让别国独吞
因此,各大诸侯国对宋国可以说都是虎视眈眈的,但是因为宋国的战略意义实在是太过重要,贸然出兵攻打宋国会引起其它国家的共同敌视,同时,宋国又是明面上臣服于秦国的一个小国,如果与宋国发生军事冲突,那么秦国必定不会袖手旁观。
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吞并宋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宋国凭借着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身份却能够在战国时代这样天下大乱的时间段里生存下去的原因。可是齐国的齐王却设下了一个圈套,先是组织山东六国的军队合纵攻秦,在两军对战的时候,趁着秦国防御上出现漏洞的时机,一举吞并了宋国。

宋国被齐国吞并,对伊阙之战的结果影响重大
齐国做出这种举动之后,孟尝君担心参与合纵攻秦的齐国军队,会受到其它国家的仇视而全军覆没,便私自做主将军队全都撤离了战场,连夜赶回了齐国,也正因如此,韩赵魏三个国家的二十四万联军才会孤立无援,才会被武安君白起斩首在战场之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韩赵魏三家与齐国结下了死仇。
这样的一种艺术加工,在逻辑上面是没有漏洞的,可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段艺术加工呢,或者说伊阙之战这场战争本身对于整个时代格局的变化或者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独特作用呢?为什么作者要在这场战争上面添加上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今天做了重点的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艺术加工?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大规模战争,对历史有很强推动作用
首先伊阙之战,这场战争本身对于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伊阙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场规模比较庞大的战斗,单纯是韩赵魏三家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二十四万,在中国古代那个医术并不发达的年代里,二十四万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数量了,占当时人口的百分比也十分之重,可是单纯的这么一场战争就让三个国家共计损失二十四万多人,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规模。
除去规模之外,这其实还是在苏秦提出合纵政策之后,六国第一次大的军事行动,虽说在历史记载的这场战争当中,主要的角色是韩赵魏三家,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楚国齐国和燕国就没有参加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韩赵魏三家距离秦国比较近。
同时,这三个国家又与秦国的仇恨比较深,因此在这场战争当中,这三个国家才会成为战斗的主力。这场战争的爆发其实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格局渐渐变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在秦孝公的时候,秦国是一个非常默默无闻的国家,它并不能够引起山东六国的重视,而到了秦惠文王的时候,因为魏国经历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失败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军事实力。因此,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从魏国一家独大的阶段变成了战国七雄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家的实力基本上都是相当的,一些实力差距比较大的国家相距又比较遥远,所以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什么大的战争爆发。
但是慢慢的这种短暂的平衡就被打破了,那是因为秦国在继续进行商鞅变法之后变得越来越强大,它的强大慢慢地引起了山东六国的警觉,所以才会有后来苏秦所提出的合纵,才会有六国的合纵攻秦。
伊阙之战被极力渲染,意味着秦国实力达到新高度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战国时代的历史,除了秦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引起其它国家多次的联合攻打。所以伊阙之战的爆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秦国的实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它也标志着秦国一家独大的历史阶段正在慢慢的到来。

所以伊阙之战其实对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拥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的一场战争虽然知名度不如长平之战高,但是它的作用就不见得比长平之战要低。因此,对于这样的一场战争在一本极其需要气氛去渲染的历史小说当中,是非常需要利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绘的。这是第一个为什么作者要在伊阙之战上面耗费大量的笔力的原因。
作者通过渲染伊阙之战,将各诸侯国的公敌从秦国变成齐国
其次,在战国中期的时候,齐国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绝大部分源自于齐国执政君主的决策变化,齐国一直都是一个以吏治为首的国家。从齐威王开始,齐国所向往的就是一种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执政方式或者说执政目的,它更加希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希望君主能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一点其实非常类似于孟子所说的王道,见效时间非常的慢,但是对于人民确实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因此,齐国在战国时代的形象并不像秦国或者赵国那么强硬,它是一个经济发展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比较亲民的国家。可是这个国家却在齐湣王的时候发生了一个转折,齐湣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暴戾的君主,他继位之后认为齐国能够打出天下一统中原。
于是为了能够拥有支撑自己实现霸业和理想的军事实力,他不断的在国内征兵,同时不断地增加平民百姓的赋税,使得整个齐国怨声载道,与此同时,他还不断的挑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燕国发动了多次战争,侵占了燕国很多的土地,以至于导致后来燕昭王忍无可忍,在国内进行变法之后任用乐毅为将联合其它五个国家的军队联合攻齐。

齐国在这样的一场风暴当中几近灭亡。因此在那个历史时间段,齐国可以说是代替了秦国成为了战国时代其它诸侯国的公敌,这样的一种转折不仅仅是给了齐国致命的打击,同时还给了秦国更好地发展时机。
这样的一种过渡阶段自然是需要在书本当中好好展示的,所以作者才会选择通过艺术加工伊阙之战的形式来表现这种过渡阶段,来不动声色地将那个时代的公敌从秦国变成齐国,这是作者为什么会运用大量的笔墨去勾勒伊阙之战的第二个原因。
综述
笔者认为,历史的发展往往都是一环扣一环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都会成为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也好还是历史小说或者是史料记载当中也好,这样的关联都是我们无法去避免的,也是我们无法去否认的。
这一点不仅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再后来的许多的王朝更替当中都有体现,而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王朝更替当中不断地轮回向前。在伊阙之战之后,韩赵魏三个国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又联合秦国、燕国和楚国一起攻打齐国,在这样的战争当中恢复了部分元气,但后来燕昭王并没有选择灭亡齐国,齐国复国之后又重新成为了一个诸侯大国。

而那个时候秦国已经发展到了接近鼎盛的阶段,山东六国又重新联合起来共同将矛头对准了秦国,毕竟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各个国家都会以保证自己的权力作为基础,可是它们腐朽的制度和古老的政策已经不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了,即便是以它们六个国家的实力去对抗秦国一个国家的实力,它们最终还是失败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了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统一了中原,从此也废除了分封制度,改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奴隶制社会正式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秦王嬴政也便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
参考文献:《左传》、《资治通鉴》、《史记》、《过秦论》、《战国策》、《后汉书》等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