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角落:秦始皇一扫六合,为何却放过了这个弹丸小国?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3-4-29 00:46:39 | 历史|
0 89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075
发表于 2023-4-29 00:46: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的角落:秦始皇一扫六合,为何却放过了这个弹丸小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亡齐国,一扫六合,成为了统一中原的第一个人。

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虽然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的秦王朝已经“一统天下”了,或者成为了中原唯一的国家了。
但笔者要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
当时的中原上仍有一个“弹丸小国”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它不仅还保留了自己的祭祀、宗庙,还保存了自己的君主和朝政。
这个神奇的国家为什么能在这个最神奇的时刻神奇的保持了“中立”,难道它就是“瑞士”?

其实都不是,这个神奇的小国之前都是在夹缝中生存的。
秦灭魏国之前,这个国家是作为魏国的附属国存在的。
魏国被灭亡之后,这个小国又归属了秦国。
虽然作为附属国,但这国家却远比其他战国七雄存在的时间长久。
这个战国时期最神奇的国家就是:卫国。

为什么暴虐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之后,却愿意为这个“弹丸小国”网开一面呢?
难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秦铁骑不能战胜卫国的军队吗?
难道秦始皇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自己终于不能再这么残暴下去了吗?
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
第一、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他的雄心壮志并没有结束,他一直在积极对外扩张。
先是南征百越,后来又派蒙恬北击匈奴。

这里都显示出了秦始皇的熊熊野心。
第二、如果魏国的军队能够抵御大秦铁骑,那么他们之前就不用做魏国的附庸国了。
卫国连魏国的军队都不能抵御,那秦国的军队他们又怎么能抵抗呢?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

品味天下历史,鉴赏古今人生,这里是小昭。
每天了解一点儿历史知识,生活更美好。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那个让秦国崛起的男人——商鞅。

商鞅,也叫公孙鞅,对于这个名字,笔者知道大家一定都如雷贯耳了吧。
商鞅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
因此商鞅也被人称为“卫鞅”。
而且商鞅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贵族那么简单,他很有可能是卫国国君的直系后代。
PS: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论调,那就是国君的儿子称之为“公子某某”,而国君的孙子称之为“公孙某某”。
后来,秦国下达“求贤令”,商鞅拿着“身份证”就来到了此地。

到达秦国之后,商鞅力推“变法”,徙木立信创下了自己“有言必信”的口号,流放太子、刑罚贵族建立了“变法”的决心。
在商鞅变法的广泛施行之下,秦国改变了之前贫弱的局面,更使得“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局面不复存在。
军事上,随着“二十等爵制”的推行,秦国军士成为了战国时期战斗力最为强大的明珠。
政治上,吏治肃清,政化肃然,秦国不仅有了统一的度量衡,而且还有了极其明确的行政区划。
经济上,奖励农耕、强制兵役,不仅让秦国富强于天下,而且大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可以说,商鞅所做的一切才是秦国后来能够统一天下的根本。
但是:
秦国的强大并不等于秦国人都为此高兴。
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极大利益”,特别是那些“守旧派”大贵族的利益。
这些“守旧派”是商鞅变法最大的阻力,也是最大的障碍。
面对这些人,商鞅直接上演了“什么叫铁血手段”。
仅仅一天,商鞅就在渭河河岸处理了接近七百名的囚犯。
据《史记》记载,当天渭河的河水都被染红了,岸边哭泣的声音像雷霆一样震耳欲绝。
就算国君的弟弟、太子的老师嬴虔反对变法,商鞅也绝不手下留情,直接把他的鼻子割掉了。

商鞅用自己的决绝和秦国决裂,也为自己后来悲惨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当商鞅的最大支持者秦孝公嬴渠梁去世之后,继位的秦惠文王嬴驷第一件事情就是车裂商鞅。
但是后来由于新法得人心,所以商鞅的新法最终也并没有废除。
后来史学界普遍认为秦王虽然杀掉了商鞅,但对新法还是认同的。
但对于当时秦国动荡的局势,作为缓冲人的商鞅不得不死。
商鞅不死,新法的实行阻力只会更大,宗庙内部的问题也会愈演愈烈。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国的历代君主对于商鞅似乎总会抱有一点点愧疚心理。
但他们又无法对此明说,只能在对待卫国的政策上温和一些,以此来怀念那个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等到秦王嬴政时期,虽然秦国铁骑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因为顾忌商鞅与卫国的关系,所以破格保留了卫国的宗庙与社稷。
但历代秦王却没想到他们的后代里会出现胡亥“这么个玩意”。
胡亥继位之后,并没有历代秦王的雄才伟略。
公元前209年,胡亥下令把卫国君主废为庶人,并彻底断绝了卫国的宗庙祭祀。
两年半之后,秦国也被西楚霸王项羽灭掉了宗庙祭祀。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