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不会告诉你,纸上谈兵的赵括,也许是为长平之败背锅

[复制链接]
作者: Biggruffbear | 时间: 2023-4-17 06:13:46 | 历史|
0 50

3033

主题

3033

帖子

909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23-4-17 06:13:4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括是赵国的将领,而赵括最著名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当时是他代替廉颇指挥的,最终导致赵国打败,秦国取胜,从此赵国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相抗衡,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在昌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大约45万人,其中五万人战士,40万人被白起给坑杀。
括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国损失了45万人,赵国真正的元气大伤,在赵国国内能看到的不是白发老者,就是黄发稚子,赵国这个自赵武灵王以来崛起的大国,终于退出了强国的舞台,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所以长平这一战堪称是秦国的国运之战,而长平之战则是在赵括的手里失败的,甚至有人将战败的责任全部归罪在赵括的身上。
原因不外乎是赵括改变原来的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而且他本人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嘴上将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纸上谈兵也成为嘲笑赵括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那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真的一无是处,真的在长平之战中错误百出,他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负全部责任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占了韩国野王,韩国十分恐慌,于是韩国向秦国求和,并且割让上党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王也接受了上党郡,并派出了廉颇驻守上党郡。
秦国看到自己到嘴的肥肉就这样被人给截胡了,自然不愿意了,这是韩国割让给我的土地,你们赵国胆子不小,这是面子问题,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当然不止是面子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上党简直太重要了。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上党在春秋时期就是晋国的咽喉地形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晋国能够扼守秦军东出,所依赖的即是上党天险。

上党地区号称天下之脊,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是一块高原盆地的地形,而上党的西边,秦国的军事重镇安邑,过了上党就是赵国的邯郸平原,一旦秦国占据上党那么赵国都城邯郸将会暴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战略态势将会非常被动,这对赵国意图与秦军争雄一统天下战略目标是一个重大打击。
所以无论对于秦国还是赵国来说,上党地区都不容忽视,上党为秦国所占据,可以威胁赵国和魏国。上党在赵国的手中,那么赵国就可以遏制住秦国的东出,两国对上党都势在必得,特别是秦国。
秦国见到赵国接受了上党,立刻出名攻打。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
驻守长平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在同年的4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第一次交锋秦国胜。
两个月后,王龁率军再一次进攻,秦军英勇无比,打败了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此后赵军筑起围墙,不敢出来应战。
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续失败,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其实廉颇的战略没错,坚守不出,秦国就会被拖垮。而赵孝成王责备廉颇不仅仅是因为廉颇不出战,而是因为赵国拖不起,大军驻扎不动,粮草每日花费不少,同样的秦军也耗费不起。但是秦国的境况比赵国要好点。
授首先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奖励耕织,人人种粮的积极性很高,国内粮食重组。
其次,秦国早在秦惠文王时代就取得了蜀地,那里可是粮仓呀,所以秦国能无敌于天下,一方面靠的是秦军和先进的武器,更要靠粮草,供应大军。
所以说在粮草方面秦国还能拖,但是有一点他也担心,在这里对峙万一其他国家趁机去攻打秦国,那就麻烦了,所以秦国也想速战速决。
但是廉颇无论赵王怎么说,就是不出兵,秦国也着急了,立刻派人使反间计,使人在赵国散布谣言: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个谣言一起,加上赵王也有换将的心思,国中其他将领他也不放心,于是他决定换上赵括出战。
当赵王问赵括能不能击败秦军的时候,赵括说道:“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这话不知道是赵括太狂还是太自信,赵王听了立刻换掉廉颇让赵括代替廉颇。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那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并不是,赵括到了长平之后,他做了一下几件事:
一、更换部队将领
赵括到了前线军中之后,实地调查了一下军队的情况,更换掉了一些将领。看到没有,他是根据实际情况换了一些将领。也就是说赵括是知兵的。
二、改变军中制度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但是这个名将在面对秦军的时候屡次失败,这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还有军中制度的问题,赵括到任之后改变军中制度,这能在当时也是符合情况。
三、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进攻秦军
赵王让赵括来就是扭转战局的,怎么去扭转战局,靠坚守肯定不行了,唯一的就是改变之前的策略,不再去坚守,只能去主动进攻秦军。
所以说赵括这三条在当时也算符合情况,不要说廉颇的坚守,那根本没有意义,要知道长平之战这几乎是关乎着国运之战,坚守不出也会影响士气,这也不是赵国希望看到的。
现在我们说当时赵括根本不要用赵括取代廉颇,赵括也不应该出击,其实赵括在当时主动出击十分符合情况,他本身就带来二十万援军来的,有决心和秦军一战。
要说赵括没有能力,那是胡扯,从秦军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赵括还有赵军有忌惮,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如赵括真的那么无能的话,秦国何必暗中派白起来,还要保密?
赵括真的那么无能,秦军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小心,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而且赵括的策略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遇到更为强大的白起,这一位人屠,一生几乎没有败绩。
而且秦军成功的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团团围住,赵括在率军突围的时候战死,赵军群龙无首,最终投降,被白起给坑杀!
而秦军后来包围邯郸的时候,白起说秦军经长平之战死伤过半,不太合适出兵。从这话就可以看出,赵括不是个窝囊废,还是有真材实料的,没点能力,如何能摧毁虎狼之师的一半军力,所以赵括能力还是有的。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失去了国运,国内青壮劳力严重不足,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在秦军保卫邯郸的时候,全靠魏国和楚国救援,所以说赵括在长平失败简直断送了赵国,这总要有人来负责吧。

当初是赵王接纳的上党,这是战争的起因,又是他想要换的廉颇,但是这些错误不能让一个君主来背吧,加上国内此时也有怨言,自然要有一个背锅的人,此人就是已经战死的赵括,毕竟他人已经死了,也算为赵国做了一件好事吧。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