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驷的年少轻狂和赢疾的丰功伟业

[复制链接]
作者: -怨天尤人、故我爱之人。 | 时间: 2023-3-11 23:40:15 | 历史|
0 53

3022

主题

3022

帖子

9066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66
发表于 2023-3-11 23:40:1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籍中有关于秦惠文王嬴驷当太子时候的一段往事,说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嬴驷作为太子,没有遵从父亲秦孝公的意志,而是站在朝中贵族们的队伍中,反对变法。史书中说“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
由于变法之初面临种种阻碍,尤其是贵族与民间皆有反对之声,嬴驷跟随潮流似乎无可厚非。秦孝公和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不可动摇,正好就拿此时的太子嬴驷开刀。不过太子毕竟年少轻狂,在其上还有太傅太师。“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公子虔公孙贾成了新法的祭旗人。

《商君书》中有“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意思是秦国以前的君王,在制定刑法时,有处死的,有砍腿的,有在人脸上刺字涂墨的。并未提及犯如何罪状,才能施以黥刑。在《商君书》中,还有“千人环,规谏,黥劓于城下。”说的是在战场上,作为秦国兵将,要是因为怕死逃避,就要在众目睽睽下,在刑场遭受在脸上刺字的羞辱,严重的还会挖去鼻子。
那么,作为太子的嬴驷,当时有没有可能犯战场逃兵的罪责呢?按理来说,当时的两代秦国国君,包括秦献公和秦孝公,都算是励精图治的君主,而且大多充满血性,为收复河西之地,与魏国干过很多场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嬴驷,在战场上不应该有怯弱之性格,那么这种当战场逃兵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史记》中说的“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说商鞅变法满一周年时,国内反对声不断。“於是”这个词语反映出司马迁的观点,前面是民众的反对,太子犯法的目的,似乎是在为民请愿,故意以身试法,想要用犯法的行为来阻碍变法的进一步推行。这种说法,则显得秦惠文王较为幼稚。当然,此时的秦惠文王嬴驷年纪尚幼,以其血气方刚的秦人性格来看,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后来有《东周列国志》,则猜测嬴驷是反对秦孝公迁都咸阳,并以此诋毁新法,乃至商鞅将太子知罪,并将公子虔、公孙贾治罪。这里就较为明确的罗列嬴驷罪状。但可信度有几何,值得斟酌。但是, 嬴驷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还反映出秦孝公的某些抉择。
说到嬴驷的犯法还不能不说道秦孝公的三个儿子。一个是嬴驷,一个是赢疾,一个是赢华。这三个儿子难得团结一致,最终都以嬴驷为首,甘心为臣,辅佐其成为天下霸主。在嬴驷年少时犯错,伤害到太傅太师之时,作为两个亲近的弟弟,却没有在其间表现出任何态度,有可能他们比嬴驷的年龄还要小,根本还很难在重大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后来三位王子的人生轨迹看,谁在秦国成为君王,都绝对是中原诸侯列国的灾难。嬴驷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三位王子各有千秋,都是有大本事的人物,只是各有侧重,嬴驷是霸王之相,嬴疾是辅佐君王之才,赢华则可算作战场名将。 先来说说赢华,这位王子在史书中评价即是“善武”,从后来秦惠文王选择孔武有力的嬴荡作为继承人来看,嬴驷与赢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当之好,因为嬴驷至少对“善武”之人有天生好感,至于他们的父亲秦孝公,本身是有相当魄力和远见的人物,也许对赢华的喜爱程度不会超过嬴驷。

赢华的本事,在秦孝公之时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到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后,赢华的战场杀器本事才开始体现。“五国合纵抗秦”,五国联盟进攻秦国,这对于上任几年的嬴驷来说,并不是好事情。秦国各项事业在蒸蒸日上,秦惠文王得张仪之策,图谋软硬兼施搞定魏国,继而瓦解攻秦联盟。那么,来硬的就得选一位牛逼的将军,他是谁呢?正是赢华。秦惠文王要彻底的摆平魏国,就要从心理上彻底征服对方,那么战争就是最好的武器。此战对于秦惠文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秦国已经不是当年的秦国,与魏国的战争中逐渐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可是五国联盟,其兵锋自不是当日之秦国可阻挡。魏国作为发起者,其耀武扬威之态,称雄称霸之心,绝不逊色于秦惠文王。
如果秦惠文王不能一击而中,打得魏国连连败退,就不能激发魏国的怯懦之心,瓦解五国联盟的计谋,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不过是夸夸其谈的牛皮而已。秦惠文王和张仪,必是对秦国战将进行过梳理,最终选择赢华作为主将,张仪随军征伐魏国。赢华不负众望,直接将联盟中最为积极的魏国打得崩溃。张仪也自对赢华之本事有所见识,便回归秦国向秦惠文王复命,而赢华则将大军驻扎在魏国土地上,震慑魏国大军。
秦惠文王见张仪之策第一步已经得逞,心中自是万分满意。占尽先机的秦国,此时派出张仪前往魏国谈和,还主动将魏国土地还给魏国。魏宣惠王开始还觉得得意洋洋,以为联盟五国可以给秦国来个下马威。哪里知道便宜还没占到,就被秦国打进家门来了。如今对方以胜利之师,居高临下,居然还能主动谈和,要是不给面子,就显得不近情理。但毕竟是失败者,魏宣惠王还是懂的交易的,既然别人秦国懂礼,魏国也不能自以为是,便选了十五个郡县,割让给秦国,算是向秦国称臣。
赢华自此建立功勋,成为秦国大将。史记中没有记载更多赢华的战绩,不过在许多小说故事中,对赢华的评价都比较高。但这位战场将军,由于生在了明星云集的秦惠文王时代,其光芒也自被淹没在众星之下。在网上有种说法,说是赢华在秦国与楚国大战之际,咸阳被围,因回救咸阳,力战而死,这倒可能是一种比较靠谱的猜测。毕竟作为秦惠文王如此雄主,身边既有能征善战的兄弟,还能支持自己的重大国策,重要的是居然还能和自己宠幸的名臣混迹成队,怎么能不重用呢?显然,赢华的结局除了早死,似乎没有更合理的解释。

再来说说赢疾,也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樗里疾。在众星云集的大秦帝国史中,这位三代元老的地位非常显赫。赢疾是秦孝公的庶子,如果秦惠文王没有顺利继位,从名义上他是没有办法继承王位的,但是从赢疾一生的卓著功勋看,其文武全才的本事,还是值得一说的。
第一次五国联盟被张仪所瓦解。第二次五国联盟攻伐秦国之时,赢疾出征,其兵锋则直指韩国。韩国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比较悲催,虽然偶尔打过几次胜仗,但因地处夹缝丛中,又少有雄霸天下之主,所以常常被列国所欺负。赢疾打韩国也打得很顺利,在修鱼交战,俘虏了韩国将军申差,打败赵国公子渴和韩国太子奂,杀了八万多人,可以说完全是消耗了韩国当时的有生力量。五国联盟再次见证秦国力量。
几年后,赢疾又率兵攻打魏国、赵国,均以攻城略地全胜而终,甚至跨越三晋之地远征齐国燕国,可谓是诸侯列国皆为之震惊。中原列国在赢疾的攻伐下可谓不堪一击,这对秦惠文王而言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也就想教训下幅员辽阔的楚国,在南方也展示下秦国的威风,赢疾当仁不让成为主将,打下召陵等数座城池。当时周边的戎族等部落,也再次来到秦国都城称臣,显然赢疾在周边部落的心目中,都是绝对的战将级人物,谁都不愿意遭受赢疾的大军侵伐。秦国的西方和北方是犬戎部族,南方是蜀国,皆为秦所折服,大秦之整个大后方,便在秦惠文王时期逐渐稳若磐石,秦国的目光,可以更加专注的,向着中原,赢疾功不可没。
当然,不过从赢疾的人生跨越四代君王看,秦孝公在世之时,恐怕嬴疾还是黄口小儿。当时秦国与韩魏之间关系极不稳定,嬴疾母亲正好就是韩国人。几十年前的秦出子母亲重用外戚,被秦献公夺权的宫廷政变,对于已经稳定的秦国政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旧贵族很难选择嬴疾作为继承人,就算其有雄霸天下的本事,毕竟嬴疾还是个外来人,而且是正当征伐之际。因此,历史从来没有如果,秦惠文王依然是最佳的人选。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