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观是什么?又称为人骨塔,古代王朝每胜一仗都要建一座

[复制链接]
作者: user1 | 时间: 2023-2-16 21:11:48 | 历史|
0 30

3031

主题

3034

帖子

914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40
发表于 2023-2-16 21:11:4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朝时,秦国上将军白起被称为“战神”,威名赫赫。
但是除此之外,白起又被称为“杀神”,这是因为白起先是在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级二十四万,然后又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坑杀四十万。

两战杀了六十多万人,身上背着六十多万人命,白起顶多被称为弑杀或者酷烈,但应该当不起“杀神”这种评价,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白起杀俘,并不是简单的坑杀那么简单,他还“筑京观”。
京观,在中国古代,这是最野蛮,最残忍的文明现象,也是一个文明,一个国度,一个王朝最黑暗的灰色记忆。
什么是京观呢?

单从字面意思上,它像是京中的观园之类,颇为风雅。
但是如果不去详细了解,你可能永远也想不到,这东西的可怕程度。
因为京观还有另一种更通俗的称谓,叫做“人骨塔”,或者说“人头塔”。

明朝才子梁云构,曾写过一篇散文《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其中提到京观——“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观岳如也。”
其中,岳就是山的意思,京观岳如也,意思是京观像山一样高,再联系到我们刚刚说的人骨塔,意思是,京观就是像小山一样高的,由人骨或人头堆砌起来的塔。
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毕竟,一颗人头才多大点,哪怕再加上全幅骨骼,堆砌起来,也不过一块砖石大小,要堆砌成一座塔或一座小山包,那得死多少人?

这么恐怖的东西,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京观”一词,最早语出《左传》,左传中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经率军攻晋。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这段话的背景是,楚庄王在丙辰之日率军到了邲,当时楚庄王打了大胜仗,在衡雍驻扎的时候,他的手下潘党说,大王为什么不把晋军的尸体收集起来,在上边盖上土,筑成京观呢?

潘党说,大胜以后筑京观,可以让子孙后代瞻仰战功。
楚庄王一听,他说你懂什么?止戈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武”字。
楚庄王说止戈加起来是“武”,他的意思,其实是说打仗就是为了和平,就是为了息止战争。

可见,楚庄王心底是向善的,虽然楚庄王打了胜仗,没少杀人,但是心底里依旧是希冀和平,停止干戈的。
不过,虽然楚庄王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京观最后还是筑成了。
因为楚庄王认为,止戈止戈,如何才能停止战争呢?
打肯定是打不服的,因为这不符合时代特征,春秋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呢?一个字,乱。

春秋整个时代都是周王朝分封制的遗产所造成的,几百个大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不服,只有一点点蚕食,一点点消亡。
这种事情不是楚国一个国家能办到的事情,所以楚庄王想要抑制战争,只能以杀止杀,他把晋军的尸体收集集中,然后盖上土,筑成了京观。
京观这种事,整个春秋时期里楚庄王这是头一号,几千具敌人尸体摞在一起,那等景象,着实是震人胆魄的。

这种残忍血腥的杀俘方式,确实是震慑了周边国家,有好几年,都没有哪个国家敢动楚国的主意。
不过,世界上只要存在利益之争,就会存在战争,而且春秋以后,战争的规模往往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一旦筑京观,京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京观的意义
《旧唐书》也记载了一段关于唐军筑京观的典故。
唐宪宗年号元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83年的三月——
“沙陀军与贼军赵章、尚让战于成店,贼军大败,适奔至良天坡,横死三十里,王重荣筑尸为京观。”
这里是说唐中期的节度军讨伐叛贼,叛贼军队大败,贼军的死人绵延了三十里,于是便筑成了京观。
但是到了唐朝这里,筑京观的目的,其实就是已经改变了许多了。

原先,筑京观的目的有两个。
首先第一重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敌军,让敌国不敢打自己国家主意,比如楚庄王,看,你敢打我主意,我把你杀了我就把你的士兵尸体筑成京观,所以最好别惹我。
是这样一个意思。
然后第二重目的,就是处理尸体、俘虏粗暴省事。

古代国与国之间作战,虽然看似敌对,恨不得互相啖其血肉杀他全家,但是除了敌对之外,还会有许多默契。
比如,双方在战争中战死的士兵,不管是赢的一方,还是输的一方,或者说不分输赢,都会允许对方把尸体带回去处理。
对赢的一方来说,首先是清点人数,登记造册好报战功,对输的一方意思大概也差不多。

这样的默契,是建立在双方都很懂战场上尸体不及时处理,会产生什么样可怕的后果的基础上。
古代战场上会死很多人,如果不及时处理,尸体腐烂后,是很有可能产生瘟疫的,然后那些携带了瘟疫的尸体,被食腐动物,比如秃鹰等啄食,飞到哪,瘟疫就传到哪。
上古时期几次较大的人祸,基本都与此有关。
因此,战场上的尸体处理,往往都是比较重要的事情。

但是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如此,比如一场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占压倒性优势,直接把敌军杀完、俘虏完了,没有人给敌军收尸了,这种累活就到了胜利一方身上了。
对待活着的俘虏,以及死了的敌人尸体,该怎么处理呢?比较粗暴的方式,是直接烧掉。
但是秦朝“杀神”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他打败的赵军有四十多万,白起直接把这些人带尸体一起,全筑造了京观。

白起命人把敌人腐烂的尸体堆在一起,盖上厚土,任其在阳光下腐烂,风干,期间可能会产生瘟疫,但因为有土隔绝,又避免了瘟疫传播。
这就是京观,京观兼带了尸体处理和武力震慑的意义。滥杀败德
古语云:正杀立威,滥杀败德。
汉朝及以后,京观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彰显君威,或者说难听点,耀武扬威。

不过,这一层含义,却不是中原首创,而是从外传播而来的歪风邪气,而邪气的源头,就是高句丽。
原来,隋朝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但是被高句丽大败,高句丽人将几十万隋军将士的尸首运送到隋朝边境,堆砌起来,封上高高的土堆,筑成“京观”,借此嘲讽中原王朝。
每当风吹过,封土剥落一点,里边尸骨未寒的汉人骨骸便显露出来,可怖而可悲。

这些滥杀之举,激怒了中原王朝,唐取隋而代之,李世民即位以后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征伐高句丽,别的目的没有,就是咽不下气。
中原王朝在面对外辱的时候,向来不问前嫌,战国时期,中原六国看不起秦国,但是抗击匈奴的事情,赵国却与秦国联手。
李世民昭告天下,要征伐高句丽,百姓纷纷响应云集,有人甚至不要军饷也要参军,可见高句丽筑起京观,给中原王朝带来的冲击有多大。

李世民征伐高句丽,不像杨广那么急功和黩武,他是有序的准备,有序地攻伐,所以最后成功打服了高句丽,不仅彻底摧毁京观,而且厚葬了前朝汉军,以昭武德。
不过,虽然大仇得报,但是筑京观的恶习却是绵延开来,之后每逢战乱,得胜一方耀武扬威,顺手杀俘筑个京观,仿佛又成了顺手之事。结语
古语云:“正杀立威,滥杀败德”,诚不欺古今。

京观者,虽彰显武威,但是杀气太重,等于是罪孽深重,白起筑京观,差不多是自古至今最大一个,他身上功劳虽多,但是杀俘之事却是极端刚愎,所以不容于上,最后死有所哉。
所以说,这种滥杀无辜的事情,做好不要发生,不然上苍有眼,一定会降下惩罚。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