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大量删除鲁迅文章,是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他了吗?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3-2-15 10:10:51 | 读书|
0 98

2993

主题

2993

帖子

897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79
发表于 2023-2-15 10:10:5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乎所有中学生读书时,都对这么一个人物有阴影,那就是严肃的“鲁迅先生”。
以至于所有中学生学语文时都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在中学阶段,鲁迅先生的文章也确实多,又晦涩难懂,不管是他的《狂人日记》,还是先生的《呐喊》、《彷徨》等,都是让所有学生都直呼读不懂的课文!
而最早,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加入到中学课本还要从1923年胡适编订《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时,但是鲁迅先生的文字真正鲜活起来,背后最大的助力,大概还是源于毛爷爷给他的一个评语。

当年毛主席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他的评语,开篇就有三个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正是有了毛主席的这个极高评价,鲁迅先生的文章和思想才真正被广泛流传开来,到了后来更是进入了中学课堂,被广泛诵读!
只是对于中学生而言,鲁迅先生的文字确实过于晦涩难懂了,以至于很多中学生都将严肃的鲁迅视为读书时的一道大坎!
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难懂,不代表就没有价值。
特别是他文中对于人性,对于人生的思考,更是值得当代年轻人传承下去的。

比如他说过的这些名言警句,更是让人值得深思: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拿来主义》

特别是鲁迅先生在《经验》中的这一段关于人性的描述,更是让人觉得深刻: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偶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作为一位敢于真正直面人性,敢于真正直面真实人生的大文豪,确实是中国社会的一剂良药。
而毛主席给他的评价也说明了这一点:“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只是这几年,我们却发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学课本里遭到了大量的删除。

虽然也有人给出了解释,说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不适合当代青年,再一个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占据了大量篇幅,应该给其他作家腾点位置,所以才要删除极个别的文章。
但是对于大多数成年人,对于大多数曾经也不大喜欢鲁迅文字的中年人,再面对生活的淋漓现实,在经过人生的千锤百炼后,却越发的读懂了鲁迅文字中的力量与可贵。
我们总批评鲁迅是一个彻底的失败主义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鲁迅文字中给予青年的力量和希望;
我们总批评鲁迅的文字是一个矛盾体,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鲁迅的文字不就是讲述这个矛盾的人世间?
他的文章能够解剖国民的灵魂,唤醒了黑夜里的人们。

更具象一点,鲁迅就像是刘慈欣笔下的“面壁者”,一个人面对着未知的黑暗,为他们探明方向。
鲁迅曾经写过: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在我看来:遇见鲁迅,可以照见我们的人生。
每当我在生活中陷入困境,每当我在生活中陷入绝望之时,我都会突然想起那个严肃的鲁迅先生在我身边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是他让我们即使身处绝望,也不放弃希望,是他让我们不要放弃前行,寻找来时的路!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