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奇葩战争——“邲之战”,楚军战胜晋军后,还教晋军怎么逃跑

[复制链接]
作者: c9Pd7kV32fbH | 时间: 2023-2-1 13:35:14 | 历史|
0 71

3081

主题

3081

帖子

924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43
发表于 2023-2-1 13:35: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时期被评价礼崩乐坏,其实照后来的战国时期却淳朴了很多。战国时期的战争多以杀伤、消灭对方为目的,春秋则是为了争霸,以及一些堪称奇葩的理由。楚国和晋国的"邲之战"就是一个例子。楚军战胜晋军之后,还手把手教晋军怎么逃跑,属实是战争中文明的典范了。

"邲之战"的背景
"邲之战"发生在晋国和楚国两国之间,晋国是北方的大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两个大国之间不对付,要争夺霸主的地位。晋国和楚国并不接壤,所以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就倒了血霉了。他们难免被晋、楚两国的战争波及,也成为二者争霸的筹码。

楚国先围攻郑国,郑国打不过楚国,于是占卜到底应该怎么办好,得出的结果是在祖庙面前哭诉。于是郑国人跑到祖庙前开哭,守城的士兵也开哭。楚庄王一看他们哭得太惨了就暂时退兵。郑国人趁机修补城墙,又受到楚军进攻,一下子就打进去了。郑国国君"肉袒牵羊"向楚庄王投降,提出保留郑国的要求,得到楚庄王同意。一方面晋国也要争夺郑国,于是也发兵救援郑国。

"邲之战"的过程
"邲之战"以楚军胜利、晋军失败而告终,而晋军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人心不齐、将帅不和。在打和不打这种最基本的决策上就出现矛盾,晋国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中军主将荀林父的意思是不打,因为郑国都投降了,等到楚国退兵再打郑国是一样的道理,而中军副将先縠非得要打,不仅要打,还违抗命令私自率军渡过黄河。荀林父是实在没有办法,带着晋国大军跟着渡河。

面对晋军,楚军本来也是比较忌惮的,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楚庄王想撤退,楚国令尹孙叔敖也想撤退,但是楚庄王的宠臣伍参认为应该与晋军决战。楚庄王采取伍参的意见,摆开阵势等到晋军。

郑国派使者到晋军大营,表示郑国是迫于武力才投降楚国,实则还是跟晋国好,希望晋国帮助自己击败楚国。晋军重要将领有一次出现矛盾,也是分为两派,一方要打一方不想打。

晋军当中的魏锜、赵旃请求出使楚军,这两个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对晋国不满,希望激怒楚军进攻晋军,果然受到楚军的追逐。晋国派人接应二人,结果被楚军认为是主动进攻。楚军立刻开展反击,但是由于晋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几乎一触即溃。

楚军教导晋军逃跑
晋军这场仗是没法打了,只剩下逃跑了。于是在战争史上一个比较奇葩的情况出现了。晋国的军队太多,乱糟糟的跑不起来,楚国人在后面教晋国人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避免互相干扰;晋国人刚刚逃跑了一段,战马又开始盘旋不前。楚国人又教晋国人把旌旗撇掉,把车辕端的横木也扔掉。晋国人一边照做,一边还回头嘲讽楚国人,说自己不像楚国多次战败逃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邲之战"以晋军溃败告终,按后世的战争规则,楚军应该是紧追不舍,消灭越多敌人越好。而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邲之战"中却上演胜利者教战败者逃跑的桥段。而且楚军将领潘党请求用晋国人的尸体铸造京观,还被楚庄王以"止戈为武"的理由拒绝。总的来说,"邲之战"作为战争,当然以征服为目的,以杀戮为手段,但是比战国还是要文明一些了。
参考文献:《左传》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