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尊号,以安内外——楚国国君独树一帜、自号为“王”的缘由

[复制链接]
作者: 螢窗夜話 | 时间: 2024-5-11 22:51:28 | 历史|
0 74

3061

主题

3061

帖子

918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183
发表于 2024-5-11 22:51:2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代诸侯国之一的楚国,其王族是上古五帝之一——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帝喾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直系后代。楚国的始祖季连,是祝融的孙子,得姓为芈。季连的后裔大约在夏商更替时期,为了躲避中原地区因为朝代更替而产生的激烈斗争,全族南迁到今天的江汉平原一带。当时南方地区还是蛮荒之地,文化、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季连部落南迁到此后,就入乡随俗,依从当地的蛮俗生活。许多年后,季连部落的后裔舍弃了原有的中原文化习俗传承,逐渐融入了南方土著文化之中,风俗习惯和文化制度都大大异于中原地区。所以,楚国建立后,中原各诸侯国都视楚国为“楚蛮”、“蛮荆”,对楚国加以歧视,不愿承认他们也是华夏分支的后裔。
周武王十一年(约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灭商,建立周朝(西周),原殷商所领有的大片东方土地及其他原依附于殷商的附庸方国都归于周室。而对于如此广大的疆域,周武王既兴奋又苦恼:兴起于西岐的姬周,只有十万左右的“国人”(指周室内部处于统治阶级的各等级贵族男子以及平民、自由民男子),这么一点儿人口,怎么也不能完全掌控灭商后新得到的辽阔疆域。

于是,为了维护周王室至高无上的地位,巩固对“畿外四方”的统治,周武王以及其后摄政的周公旦先后两次大规模将周室宗族子弟以及外姓功臣(还有部分前代帝王后裔)封到东方新得到的广大国土中去,建立一个个“诸侯国”,以屏藩周室、共保社稷。史书对于此事的记载是:“周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皆为天下显侯”。这就是西周赖以立国的“封建诸侯”制度,周王室也因此建立起新的统治天下的制度和秩序。在周初“封建诸侯”、“广建屏藩”的行动中,周武王及周公旦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另有附庸一级,不在五等之内),以战功大小和血缘亲疏的原则授予宗族子弟及外姓功臣们高低不一的爵位,并按爵位的高低来区分封地大小、朝会礼仪、宫殿规制、军队多寡。
直至西周晚期(甚至东周早期)之前,“封建诸侯”制度被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严格遵循,各国依据这一制度各安其位,根据周公旦所拟定的“周礼”原则进行日常交往,并共同尊奉周王室,定期朝贡天子,以尽到自己作为周王室“诸侯”的义务和责任。而周王室(天子)则掌握了“礼乐征伐”的最高解释权,用“周礼”和“封建诸侯”制度来管理各诸侯国,并通过各诸侯国来间接统治王畿之外的广大国土。自西周初年之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从周王室到各级诸侯国都显得上下有序、尊卑分明、各尽其责,“封建诸侯”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堪称最完美的统治制度。
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公爵”诸侯国,只有炎帝后裔姜姓焦国、黄帝后裔伊姓蓟国、帝尧后裔祈姓祝国、帝舜后裔妫姓陈国、夏禹后裔姒姓杞国、殷商后裔子姓宋国这六个诸侯国,因为他们都是前代帝王的后裔,按照“二王三恪”的礼仪制度得到了如此之高的爵位。在这六国之外,周王室宗族长辈----周武王的两个叔父虢仲、虢季分别受封于东虢国、西虢国,也是公爵国;周武王的叔祖父、周文王的叔父仲雍,他的后裔虞仲受封于虞国,同样得到了公爵国。整个西周时期,有资格在生前就称公的诸侯,一共是九家。
在周初“封建诸侯”之时,还有戴、权、州等国,于初代国君时受封为公爵,但此后的历代国君没有继承公爵爵位,降为侯国。还有在东周初期,卫国国君卫武公因护佑周平王东迁有功,所以晋爵为公,但爵位仅限于卫武公本人所有,他去世后,嗣位的卫国国君还是侯爵,卫武公只是特例。

在商王朝走向衰落、周部落逐渐兴起、王朝即将再一次更替之时,已经南迁到江汉之地的颛顼后裔、芈姓季连部落,其中有一支分支:鬻熊氏族,其首领鬻熊敏锐地注意到了天下大势即将发生变化,周人很有可能成为天下新的主人,于是他在审时度势之后,主动带领氏族北上,抵达丰镐之间的西岐,投靠了周人首领周文王(此时还是西伯侯)。史书中还记载了鬻熊本人曾经担任过周文王的老师,为周室发展壮大、顺利灭商贡献过不小的功劳(也有后世子孙给祖先贴金的意思,真实情况其实不清楚)。所以,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鬻熊成为了周王室第一代火师,主持周室一切用火监管。鬻熊的儿子、孙子就以熊为氏名,称为熊丽、熊狂,作为鬻熊氏族的首领,世代侍奉于周王室。
到周王室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在位之时,他感念于当年西岐诸大臣们的辅佐之功,使得文王、武王的大业得以实现,周王室才能奄有天下,所以封授他们的后裔,授予爵位和封国,以示追崇功臣。其中周文王之师、周室火师鬻熊的曾孙熊绎因此被封为“子爵”,封国于南蛮之地丹阳(今河南淅川),封地方圆五十里。这一年,是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
当年,鬻熊之妻妣厉生长子熊丽时难产而死,氏族中的巫者以“荆棘木条”包裹其遗体下葬,而“荆条”在当时称为“楚”,为了纪念祖先,熊绎便以“楚”作为自己封国的名称,这就是楚国国号的由来,熊绎就是楚国开国之君。

楚国刚建立时,地小民弱,诸事草创,物质极度贫乏。即使身为国君的熊绎,同样要亲力亲为、四处奔波,以采办为周王室所贡献的方物,过程艰辛而异常。后世史书中对楚国先辈们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有着生动的记载:“昔我先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共御王事。”熊绎在位的时候,每逢诸侯们定期朝见周天子的大典召开之时,他都要带着历经千辛万苦所置办好的桃木弓和枣木箭作为贡品,风尘仆仆地穿越汉水、秦岭,前去镐京朝见周天子。而在大典开始时,中原各诸侯的国君都能进入大殿,朝拜天子后一起参加宴会仪式,而身为“楚子”的熊绎没有这个资格,只能和来参加朝贡、同属“夷狄”的北方鲜卑首领一起,在殿外守护朝会仪式象征的“火燎”(大火堆),同时负责用楚地所产的特有贡品:苞茅叶,给天子祭祀用的酒过滤杂质。楚国建国之初的真实地位和实力,完全映照在其国君熊绎的身上。
在熊绎之后,楚国国君由其子孙熊艾、熊胜、熊杨等先后承袭,楚国也开始凭借“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在江汉大地上逐步发展,不断扩张疆域,江汉周边的周王室同宗——“汉阳诸姬”们(随、唐、息、蔡、申、邓等国)开始感受到来自蛮楚的巨大威胁。周王室与汉阳诸国都是同宗,而周室所必需的青铜矿石也大多出于汉水流域,为了维护天子的威严和王室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安抚“汉阳诸姬”、压制咄咄逼人的楚国,周王室第四代天子——周昭王在继位之后便多次出兵,征讨包括楚国在内的南方蛮族,取得了诸多胜利,楚国崛起的势头暂时被周王室所遏制。

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年),周昭王再一次亲征荆楚,起初作战顺利,但就在撤军返回的途中,楚人在周昭王和王室六师所乘的舟船上做了手脚,导致周昭王在渡过汉水时舟侧倾覆,溺水而亡,王室六师也因翻船而基本覆灭,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此后周王室对于楚国的压力不复存在,楚国兴起的势头再无人可挡。到第六代楚君熊渠继位后,其为人勇武而有谋略,极具祖先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疆土对外征伐,先后伐庸、驱杨粤、据鄂,使得整个江汉平原都成为了楚国的势力范围。熊渠既心怀大志又野心勃勃,号称“师夏以强夷,化夏为夷”,从他之后,楚国不再使用中原诸夏礼仪、不遵周王室宗法制度,自认为蛮夷,和中原文化分道扬镳。楚国在熊渠的统治时期强势兴起,并建立起华夏文化圈中独特的、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荆楚文明。

在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以楚国不尊周礼、不行礼制而遣使诘问、责怪楚国的时候,熊渠振振有词、底气十足地回复说:“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你们骂我是蛮夷,我还就是蛮夷,你们的那一套礼法制度,我就不遵循!熊渠以自认是蛮夷的理由,摆脱了周王室所制定的礼仪制度的约束,将实用主义贯彻得淋漓尽致。楚国在实力增长迅速、文化又处于半独立的情况下,开始了肆无忌惮地破坏周王室“广建屏藩、拱卫王室’的“诸侯封建”制度,他不仅不尊奉周王室,还僭越“周礼”,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在诸侯国之中率先称王(诡异的是,熊渠自己却没有称王,给儿子们封王估计是和周王室别苗头、赌气的原因,顺便恶心一把周天子:你看,我儿子都称王了,天子不过和我儿子一个级别嘛)。
楚国在诸侯国中第一个僭越称王、且周王室无法对楚国此举加以实际惩处后,周天子凭借礼仪宗法统治天下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封建诸侯”的制度也因此广受质疑,各国自此开始轻视天子(当然明面上还是礼敬有加,其实内心已经不再对天子奉若神灵),天下即将进入大争之世。

到了第十代周天子——暴虐之君周厉王继位后,因为他治国严苛、御诸侯狠烈,强化王权,对王畿外的“荒服”地区不断展开攻伐,楚国虽然对于周天子不屑一顾,但此时周王室实力尚强,楚国单独正面对抗周天子的风险实在不小。第八代楚君熊延为了消除外来威胁,暂避周六师南侵,于是取消了先君熊渠所设立的王号,不再提起。但在楚人的心中,从来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周天子的臣子,独特而自立的国家地位已经深入每一个楚人之心。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因前一年申侯勾结犬戎入侵镐京(活生生的诸侯轻视天子的例子),导致第十二任周天子——周幽王死于骊山下,周王室几乎倾覆。在晋、卫、秦等国的大力协助下,第十三代周天子——周平王在这一年继位,并被迫东迁雒邑,勉强维持天子之位。可是镐京之变后,周王室已经实力大损,再也无力维持对诸侯国的宗法礼仪统治,各诸侯国在王室衰落后逐渐开始扩充实力,扩张疆域,吞并弱邻,而本来就半独立于周王室之外的楚国,更是其中的急先锋。
周平王三十年(前741年),楚国第十七代国君熊通继位后不久,即主动出兵攻打周王室设置于汉水北部、南阳地区的城邑,虽然这一次作战楚军没有攻克周邑,但是敢于主动向王室进攻,清楚表明了楚国公开藐视王室的心态和蠢蠢欲动的扩张野心。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君熊通准备攻击邻国随国,以扩展疆域。随国在江汉地区是最强的姬姓诸侯国,还是周王室同族,以“汉阳诸姬”之首的身份长期与楚国对峙,互有攻伐,不落下风。虽然楚国此时已经发展壮大,实力强盛,但随国的国力也没有衰落多少,依旧较强,足以持续对抗楚国的进攻。为了避免国力被没有意义的消耗,熊通暂时放弃直接出兵攻随的计划,而是派出使者前往随国,要求谈判解决边境土地归属问题。随国虽然不怕楚国来攻,但是能不用兵就最好不要用兵,也巴不得和楚国媾和,于是便同意谈判。在谈判期间,熊通命楚使在两国边境土地的归属问题之外,再提出另外一个特别要求:请随侯在日后依照“周礼”制度赴雒邑王畿朝见周天子的时候,为楚国国君(就是熊通本人)请晋封爵位(楚国原本是子爵,熊通的意思是得弄一个公爵,最起码也得是侯爵,那样楚国将来和中原各国的外交往来以及国家之间的会盟大典,都可以正大光明的位于顶级诸侯圈子,而不再因为只是个子爵身份,被诸侯们鄙视和轻视,导致尴尬),如果事成,则和随国的土地之争,楚国可以稍稍让步。
因为帮楚国请晋爵这件事不损害随国自己的实际利益,同时,如果办成了此事,隋国也会因此得利,所以随侯也就答应楚国使者的请求,同意在下一次入朝参拜天子的时候为楚君请封。(为什么熊通不亲自向周王室去请求,而要假随国之手?因为楚国与周王室早就闹翻了,双方已经断绝了关系,而且楚国还曾主动向周王室的地盘进攻,摆明了蔑视王室。熊通在这个时候主动去舔周天子,用脚丫子想都知道是个什么结果)。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已经眼巴巴地等候了两年的熊通,终于等到了参拜天子之后、从雒邑返回国内的随侯传递来的天子答复。在回信中,随侯幸灾乐祸地转述了周天子的意见:“授封诸侯,各有其命。无人臣妄言得以幸进。且楚国封爵,先王已授其楚子,无功者何得晋封。楚子轻侮王室有逾年,未加其罪已显王恩,岂有更加封爵之理。此请不允!”周天子口口声声称呼熊通为“楚子”,又大揭当年楚国多次轻侮王室的黑历史,最后硬邦邦地来了一句“此请不允!”,丝毫没有给楚国面子。愿望落空后的熊通顿时勃然大怒(也有恼羞成怒的成分在内),发狠地对随国使者(并通过他让随侯以及周天子、诸侯国君们都知道)咆哮:“寡人先祖鬻熊,是文王之师。先君熊绎,是成王亲封,以先祖先君之功,竟然只得封子男之土,且远在楚地。我楚国历代先君侍奉天子毕恭毕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为王前驾(这个就有点扯淡了),荆楚诸蛮因此皆顺服于楚,忠于王事。天子不念楚国辛劳,拒晋楚国爵位,寡人只好自建尊号,以安内外!”

于是,熊通在这一年自加王号,公开称王,并追谥去世的第十六代楚君、自己的兄长熊眴为“楚厉王”。同时,在称王之后,为了报复随侯的办事不利和落井下石,熊通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发动了重点打击随国的“速杞之战”,率楚军攻克两国边境,深入随国境内,狠狠收拾了随国一番,以泄心头之恨。随侯左支右绌、动用全部军队加以抵抗,才勉强抵挡住楚军,保住了社稷。在攻随的同时,熊通再接再厉,另外发兵攻灭了随国的盟友权国,设立了权县,这是中华历史设立的第一个“县”。权国国力并不弱,熊通之前的几代楚国先君多次对权国用兵,都没有能攻灭他。而熊通此次能够一举灭掉权国,说明在他的统治下,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兴盛无比,对外开拓进入了更为强大的时代。
周庄王七年(前690年),称王已经十四年的熊通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成为第十八代楚君,同样称王(即楚文王)。熊赀追谥父亲熊通为“楚武王”。从楚武王熊通开始,历代楚君都依照其开创的传统,以王号自称,这就是在东周春秋列国时期,其他诸侯皆称公,而唯独楚国国君称王的由来。熊通称王时,周王室早就衰微无力,对楚国僭越称王之举无可奈何,只能被迫在实际上接受。
(当然,口头上是绝不承认的,终春秋一世,所有史书上(楚国史书除外),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对于楚君的称呼都是“楚子”,而不是“楚王”,因为楚君的称谓问题,距熊通称王后一百多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在盂地吃了大亏,因为和楚成王争夺盟主之位发生争执,相互不服气对方的爵位,导致宋襄公被楚成王突然袭击抓获然后囚禁起来,过了好久才被释放,宋国也因此颜面尽失,再也不能维持本来就勉强得到的霸主地位。这都是后话,在此不再细述了。)

经过攻随和灭权的“速杞之战”后,楚君称王的消息和楚军强大的实力迅速传到了中原各地,楚国和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国的对立和相互敌视,已经不可逆转。同时,由于周王室的持续衰落,各诸侯国也不再敬畏于周天子的权威,对待天子只是保持礼仪上的尊敬,稍有实力的诸侯国,国君都在本国内直接开始称公(当然,必要的礼仪还是得遵守,像楚国那的乱臣贼子“僭越称王”之举,诸侯国君们还是做不出来的)。当然,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各国之间进行礼仪往来、会盟之时,诸侯们还是以原有封爵位自称,以示对周王室的尊重。如齐、晋、燕等国,国君在国内称公,对周天子则自称臣齐侯、晋侯、燕侯;秦、郑等国,国君在国内也称公,对周天子则自称臣秦伯、郑伯。其他各诸侯国也大抵如此。而衰落不堪周王室也默许了各国的这种做法,只要不是当着自己的面僭越称公(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而且,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只要经过周王室的允许(其实也是走个过程,没有什么不允许的),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在谥号上加称为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都是身后的尊称,他们生前的称谓,则是齐侯小白、晋侯重耳、秦伯任好。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