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伐魏国东攻齐国,南取楚国三百里地,宋王偃凭什么突然崛起?

[复制链接]
作者: 几度相思成灰 | 时间: 2024-5-10 11:27:37 | 历史|
0 101

2943

主题

2943

帖子

882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29
发表于 2024-5-10 11:27: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318年,苏秦推动楚、齐、韩、魏、赵五国合纵,共同起兵伐秦。与此同时,秦国背后的义渠人也积极响应五国,大举出兵伐秦,并大败秦军。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函谷关外的五国联军却表现得十分萎靡,不但不敢主动发起进攻,反倒是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一战中被秦军冲溃,三晋军队因此遭遇了一场惨败!

在秦国军队向三晋联军发起进攻时,楚、齐却撤退到了黄河南岸的成皋(今河南荥阳),坐看三晋大军溃散而不援手。因此,不久后合纵组织就人心涣散,楚国、三晋争相恐后地倒向了“连横”,迫不及待地与秦国议和了。
身为同盟,齐、楚二国在修鱼之战中的冷漠,确实令人不敢恭维。山东列国的合纵不能成功,可谓是情理之中。
不过,齐、楚二国军队之所以会这么畏首畏尾,也许还另有隐情。因为就在五国出兵伐秦时,齐、楚二国的后院也突然起火了。
一个自春秋以来就一直碌碌无为的中原小国,竟突然崛起,向齐、楚、魏三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个国家,就是正统殷商之后的封国——宋国。
此时,宋国国君偃突然称王,迅猛地向周边积极扩张:向东打败齐国,攻占了五座城池;向西讨伐魏国,并大败魏军;向南入侵楚国,取地三百余里。不但如此,宋王偃还用皮革盛以鲜血,高高悬挂起来用弓箭来射,号称“射天”;宋王偃又日夜沉湎于酒色,群臣谁敢劝谏,他就用弓箭以射杀!残暴又贪图享乐,但在他治理下宋国发展势头却极为咄咄逼人,连魏、楚、齐三国都不敢撄其锋芒。无可奈何的天下诸侯,都拿他比商纣王,称之为“桀宋”!

五国正在全力与强秦对抗,身后的宋国却突然崛起,频繁威胁五国的后方,顿时有腹背受敌之感。最终,这次合纵不得不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自宋襄公以后,宋国就长期萎靡不振,屡屡为周边二三流国家侵扰。这次突然间崛起、接连战胜魏、楚、齐等等强国,堪称一个奇迹。
这位宋王偃究竟是什么来头,凭什么能突然崛起?
早在春秋时代,宋国政治就以公族主导朝政而闻名于东周。宋国有六大卿士,分别是右师、左师、司徒、司城、司马、司寇。这六大卿士的职位,都是由公族人士担任,从来没有异族、异姓人氏能够染指。如此情形下,宋国公族势力显得异常庞大,长期能与公室分庭抗礼。

在宋国公族当中,最庞大的两支就是戴氏和桓氏:宋戴公之后与宋桓公之后。在宋襄公称霸失败之后,戴氏与桓氏迅速崛起,长期垄断了六大卿士之位。然而,春秋中期以后,由于桓氏一族骄横跋扈,多次挑战公室,逐渐在宋国失去了人心。经历了多次内乱后,桓氏一族彻底没落,而戴氏则趁机独霸了宋国政坛。宋景公晚年时,六位卿士当中除了一位是宋文公后裔外,其余五位都是戴氏家族成员。
戴氏一族人丁兴旺,很早就发展出了华氏、皇氏、乐氏、老氏等等多个分支。戴氏能长期在宋国站稳脚跟,就在于坚持一条路线:始终与公室站在同一阵线。虽然戴氏家族中偶尔也有人参与反公室内乱,但其家族成员的大多数都长期拥护公室。
公元前469年,执政长达四十八的宋景公到空泽(今河南虞城南)游玩,不幸意外去世。宋景公执政前期,多次遭遇公族内乱,令国家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可在戴氏以及众多盟国的支持下,宋景公最终战胜了作乱的公族,稳固了自身地位。从此,朝政大权回归公室,宋景公还曾率兵灭了曹国,成为宋国史上少有的、有所作为的国君。
掌控朝政大权后,宋景公对公族人士的戒心也日益严重,转而更加信任身边亲信,日常政务都是由内宫小官大尹代为处理。这次宋景公突然去世,大尹想窃取国政,便故意隐瞒了宋景公的死讯。随后他假传宋景公之命,扣押了六位卿士,逼迫卿士们与自己盟誓。在盟誓完成后,大尹才放出了六位卿士。

重获自由的六卿,随即发动反击,将大尹及其拥戴的公子启赶出了宋国。平定大尹之乱后,戴氏一族如释重负,由上卿乐茷组织乐氏、皇氏、戴氏一起盟誓:“三族共同执政,不要互相伤害!”
大尹内乱,让戴氏一族因祸得福,彻底把控了朝政。
大尹之乱后,宋后昭公子得被立为国君。后昭公执政四十九年去世,儿子悼公购由继位;宋悼公执政八年去世,儿子休公田被立;宋休公执政二十三年后去世,儿子宋辟公辟兵继位。
就在宋悼公与宋休公执政期间,东周接连发生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公元前403年,在韩、赵、魏三家操作之下,周烈王正式授命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在魏文侯帮助下,齐国田和也被王室列为诸侯。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充分证明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思潮,已经在东周泛滥成灾。

晋、齐两国的异族异姓卿士都能取代公室,那么戴氏身为公族,为何不能取代宋国国君?
宋辟公即位后不久,司城子罕就极为关切地向他建议:“奖赏恩赐,是民众所喜欢的,请您自己掌控;惩罚杀戮,是民众所厌恶的,请让我来当担!”
子罕即皇喜,而皇氏就是当年参与盟誓的戴氏家族分支之一。司城的职责是掌管土木建筑,相当于他国的司空。因为宋武公名字叫司空,所以后世宋国司空都改成了司城。《竹书纪年》中,将子罕误记为“剔城肝”,应该就是“司城子罕”的谐音之误。
正常而言,司城想掌控臣民的惩罚杀戮之权,怎么看都是越权。但宋国传统上是六卿轮流担任上卿,因此虽然子罕是司城,却是上卿,自然可以要求主政的权力。
宋辟公刚即位,威信原本就不高,正想在国内收买人心。见子罕主动提出替自己作恶人,宋辟公也就欣然同意了这种分工方式。从此以后,每次宋国制定惩戒法令或是要诛戮大臣,宋辟公都是一句话:“去问子罕!”慢慢地,宋国大臣都开始畏惧子罕,百姓也就慢慢归附了子罕。一年后,子罕见时机成熟,便果断杀死了宋辟公,然后自立为君!

韩非子评论此事时,将子罕比作突然窜出搅乱赛马场的野猪,是宋国国君轻易放弃了自身权力的必然结果。可实际上,早在春秋晚期戴氏家族就已控制了宋国朝政,此时才弑君篡位,已经是迟了整整一百年了!
子罕弑君自立,标志着在经历了两三百年血腥的公族与公室权力斗争之后,宋国公族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虽然成功弑君篡位,可子罕还是有自知之明,在外交上还是极为小心,与周边列强都竭力和平相处,不敢轻易得罪任何国家。

公元前353年,为报复赵国,魏惠王举兵围攻邯郸,并命宋国出兵配合魏军。子罕深知赵、魏二国都比宋国强大,这时出兵也不是,不出兵也不是。于是,他派人暗中与赵成侯达成了一项两全其美的协议:宋国军队出兵攻打赵国,却对赵国城邑围而不攻。这样一来,即能敷衍魏惠王,又不至于让赵国有额外的负担。
后来,魏人虽然攻克了邯郸,却在退兵路上被齐人伏击,遭遇了一场大败。而子罕则成功地左右逢源,在魏、赵二强之间实现了两边讨好。
在弑君篡位时,子罕表现得十分老谋深算;邯郸之战时,子罕又能看清时势,采取了正确的对外策略。有谋又有略,这样的国君,在宋国历史上可谓是少之又少。因此,即便子罕是弑君篡位,但能得到这么一位国君,未免不是宋国之福。
然而,事情总有意外。
子罕是位强人,奈何强中更有强中手。
子罕杀死宋辟公后,宋国公室一脉算是中断了。可在戴氏一族中,有野心的可不止子罕一人。
公元前329年,在子罕平安做了多年国君后,他的弟弟偃眼红不已,突然作乱,率兵攻打子罕。强大无比的子罕,在弟弟疯狂攻击下竟然无法抵抗,被迫逃到了齐国!能将谋略双全的子罕赶走,足见宋王偃也不是一般人。

赶走子罕后,子偃也毫不客气地自立为君。
为扶持子罕,齐人一度派出军队来攻打宋国。面对齐国军队的进攻,宋王偃不得已派出使者向楚求援。结果楚人口头答应援助,却始终没有出兵。最终,齐军顺势就攻占了宋国五座城池。或许正是因为这事,宋王偃才对齐、楚二国怀恨在心。
公元前318年,五国合纵伐秦。
当前形势下,魏国连遭桂陵、马陵大败,齐国遭遇了权邑、徐州大败,楚国遭遇了陉山之败,都还未能完全恢复元气;列国军队的主力,又大多集中在崤函通道一带,后方空虚。
此时的宋国一带,正处在列强争霸的真空区域,所以宋王偃才放胆一博,不但公开称王,还四处出兵,向长期欺压宋国的齐、魏、楚三国发起了反攻!谁都没料到,宋王偃这次冒险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国军队连战连捷,还抢占了不少齐、魏、楚三国的土地!

宋国久违的大胜,让宋王偃突然膨胀起来,于是才有了“射天”、“射杀进谏者”等等非常之举。
可宋王偃的成功,真的是宋国突然崛起了吗?
事实上,这并非是宋国突然强大了,而是周边列强正处在发展的低谷期。所以,等到周边列强稍微恢复元气之时,宋王偃的好运也就到了头。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率军攻杀了宋王偃,将宋国纳入了齐国。
曾经视天地如无物的宋王偃,齐军一击之下就瞬间倒下,再也无人问津——这也算是崛起吗?更像是重病患者去世前的回光返照吧!
春秋时代,宋国那么多次内乱都能安然度过;可子罕篡位后,宋国内乱一次就快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宋国人心已经乱了。
宋景公时代,宋国曾经差点因内乱而分崩离析。可当时人评价宋国,却还说:“诸侯国中,唯有宋国臣民还真正在侍奉国君!”宋国臣民都支持国君,这才让公室在与公族的频繁内乱中顽强地幸存了下来。子罕篡位后,宋王偃再次篡位;残暴的宋王偃无法得到臣民支持,以至齐军轻易攻入了宋国,让宋国寿终正寝……。
所以说,真正让宋国灭亡的,并非齐人,而是宋国的宗法制。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