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二十四万韩魏尸骨奠基下“杀神”白起的崛起

[复制链接]
作者: 三千繁花泪。 | 时间: 2024-5-9 15:03:49 | 历史|
0 101

3085

主题

3085

帖子

9255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55
发表于 2024-5-9 15:03:4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当时间回溯至中国公元前三世纪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受益阶层中尽管有着极少数如圣贤孟子对当时混乱局势痛心疾首的批判,在那个波澜壮阔、诸国兼并的大时代中更多却是奉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踏着累累尸骨铸就自身辉煌的乱世枭雄。以军事才能、战争杀人数量闻名,为后世所耳熟能详的“杀神”白起正是其中的一员。

公元前三世纪初,经历了商鞅变法和历代君王励精图治变得愈发强盛的秦国好不容易将苏秦等人的连横瓦解,解除自身“十五年不得东出函谷关”窘境,随后便在战争狂人秦昭襄王的带领下再一次将觊觎的目光投向了函谷关以东的中原诸国,协同诸位大臣制订了东进击败三晋以图谋天下的宏伟战略。在那个强盛秦国迫切需要强力将领以带领秦军征战天下的大时代,平民出身的白起随即顺势而起,凭借着商鞅制定的军功爵禄制出现在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公元前296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韩、魏两国的君王好巧不巧地相继离世,韩、魏两国很快便因为新君的继承问题和权力更迭问题陷入了短暂的动荡时局。自然而然地,早已在一旁窥视已久的秦昭襄王迅速根据情报做出抉择,于公元294年正式派出向寿、白起两人夺取韩国的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两地,希望据此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这是平民出身的白起第一次以左庶长的身份登上历史典籍的记载,从这里开始进入后人的眼帘。

不过,同为七雄的韩、魏两国自然没有这么容易便将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公元前293年,受韩国之邀,深知唇寒齿亡的魏国以名将公孙喜为帅,统领魏军和部分东周国来援的士卒支援韩国。同年,深得丞相魏冉赏识的白起也从主将向寿的手中接过秦国大军的指挥棒,与由公孙喜带领的二十四万韩、魏、东周国大军对峙于秦国东进中原的必经之地——伊阙。

“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怎么打?面对自身军力不足敌军半数的窘境,白起登山而望敌阵却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
在中国传统战争中,人数的多少固然是胜负的关键所在,士卒之间、将帅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样不容忽视。于是乎,看出这一点的白起决定:以部队繁多的旌旗为烟雾弹,派遣少量的军士做出一幅主力大举攻韩的假象,暗地里自己却率着主力绕道奔袭,避实击虚、各个击破。

面对战力闻名天下的秦军,与之久战的韩魏联军自然知道厉害所在,随即都不愿意与之正面为敌,反倒是互相推诿、保存实力。哪怕身为主帅的公孙喜看重了韩军的强劲弓弩和精锐青铜护具、铁甲将其安排在前线对敌,同样引发了故土作战的韩军的不满。结果一连几天,韩军警惕于留守秦军所营造出来的大军假象,而异地作战的魏军则位于韩军侧翼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悠闲地看着韩秦两军的对峙。没成想,大量的精锐秦军猛然从魏军身后袭来!本来魏军就作为客军,数量有限、战意不强,加之毫无防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只得在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附近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勉强支撑。如此危急关头,公孙喜派出信使前往韩剧大营求援,反而被对方以战事匆忙为由拒绝了,无奈战死在了疆场之上。
等到韩军得知其侧翼盟友被瞬间击溃后,立即军心不稳、士兵骚动。韩军的侧翼随即便被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的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也迅速溃败而逃。

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为军功爵制所鼓舞的秦人更是兴高采烈地在战场上肆意的收割人头作为战果,出征的韩魏联军几乎全军覆灭!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记载:“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
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门户大开,只得被迫献地求和。而白起也由此闻名天下,开始自己辉煌灿烂的征战生涯。

看完,还不点赞关注?茫茫人海,以后你可就遇不到我了哦!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