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秦军到底死亡多少人,有三十万么?

[复制链接]
作者: ejifahudu | 时间: 2024-5-19 12:03:00 | 历史|
0 67

3147

主题

3147

帖子

9443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43
发表于 2024-5-19 12:03: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我发的文章长平之战廉颇被撤换之谜中,有个网友提出质疑。
说赵军总兵力四十五万,投降后被坑杀四十万,也就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实际被秦军阵斩五万,而秦军却伤亡过半,达到三十万,这个网友表示赵军的战斗力逆天,可以平推咸阳了。

不过我在那篇文章里确实没有说过,秦军伤亡达到三十万呀。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用得战术,充分的利用了地形的优势,在包围了赵括以后,派重兵筑墙来加固包围圈,明显的意图就是要把赵军饿死在包围圈中。
而突围战中,伤亡巨大的往往是突围的一方。在反突围作战中,面对饿的手软脚软的赵军,秦军赵军的伤亡总数一比一都算赵军战斗力逆天,更何况打出三十比五来呢。

这个三十万的伤亡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白起的一句话:“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出自《史记》),白起的这句话意思,被网友认为是秦军打长平之战,死亡过半。而长平之战秦军参战人数为六十万,死亡过半就是死亡了三十万,于是就有了长平之战秦军死亡三十万的结论。
长平之战,秦死者过半,百度百科上也采用了这种说法,我就不淡定了,必须站出来说道说道。
首先呢,白起确实说过这句话,史记也是有记载的,但是这句话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不然单独摘出来读,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原文是这样的: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正月,皆罢兵。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武安君呢也就是白起了,这段的意思是,长平之战后,到了四十八年(也就是长平之战结束一年以后),秦军才真正拿下上党,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打皮牢,一路打太原。四十九年一月,不打了,然后四十九年九月,秦国又发兵打赵国邯郸。当时白起病了,不能出战。结果秦军进攻邯郸没打下来,然后秦王征发士兵补充前线(添油战术),结果又损失了五个校,还是没有拿下邯郸。
秦王坐不住了,恰好这时候白起病好了,秦王就想让白起为帅打邯郸,白起就说邯郸呀,不好打,而且呢,和我们关系不好的诸侯都派兵驰援邯郸。“现在我们这边是什么情况呢,虽然在长平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到现在秦国士兵死亡超过一半,国内也没有粮食了。”······
显然,说长平之战秦国死了一半兵,是断章取义。白起所说,死者过半,国内空说的是秦国兵败邯郸城下的时候,而非长平。
再者死者过半指的是秦国的总兵力,而非长平之战的六十万兵。

白起
要知道,到兵败邯郸之时,秦军这几年可没消停过。为了得到上党郡,发兵攻打韩国重镇野望城,次年发动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前期和廉颇相持,后期和赵括决战,活埋了四十万赵军之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全把上党占领。然后呢?北打太原,东打皮牢,注意,说道攻占皮牢,司马迁用了“拔之”,说明这是一场攻城战(估计损失不少)。最后损兵折将于邯郸城下,秦王再次征发秦人去打邯郸,说明第一次攻邯郸之战战损就很厉害。而第二次攻打邯郸之战,直接折损了五个校。到此为止,秦军已近连续作战五年之久,高强度的作战损失秦国一半的军队可以说很合理。
那么,长平之战,秦军到底战损多少呢?这一点没有史料依据,我不好说一个具体数字。但好在有赵国作参考,赵国被阵斩五万,那么作为包围方的秦国,损失再大也不会超过五万之数。
对此,诸位网友怎么看呢?请指正。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