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45万俘虏 为何要放走120名童子军?这才是让赵国最绝望的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4-5-18 12:51:25 | 历史|
0 77

3027

主题

3027

帖子

908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81
发表于 2024-5-18 12:51:2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260年的夏天,赵国与秦国的战斗已经持续了整整十年。赵国的军队已经处于溃败的边缘,大片的土地被夷为平地,赵国的士兵和平民都在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在这个时候,秦军的统帅白起领兵攻打了赵国,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他屠戮了赵国所有的俘虏,并把他们的头颅堆成了一座座山峰。
在这场灭杀中,白起却让120名赵国童子军脱逃了。这做法不仅违反了它行之有效的屠杀政策,同时也让赵国的人民产生了更深的绝望感。那为什么白起要放走这些童子军呢?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这120名童子军中,每个人都是赵国的学生和未来之星。白起了解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要想打败赵国,绝不仅仅只是杀掉所有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消灭他们的文化和未来。于是白起决定放走这些童子军,并告诉他们走到秦国的学府,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将来回到家乡,重建他们的国家,弘扬这些文化,脱离贫困和危机。在这个过程中,白起的军队不再计较他们,而是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个目标,并在秦国为他们提供了帮助。

白起的做法让秦国极大的受到了震动,并与其打的战争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展现了白起对于文化和未来继承的认同,它不仅是一名将军,同时也是对于文化、教育和未来的重视。他没有短视地消灭所有的人,而是寻求一种更长远的策略来赢得胜利。其次,这种做法,对于那些120名赵国童子军而言,是一个逆来顺受学习的机会。他们能够接受到秦国的先进文化和知识,锤炼自己,将来可以为赵国的重建作出贡献。这种做法是对于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间,和平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由此可以看出,白起并非简单的黑暗杀戮的军阀,而是一位有思想和智慧的对手。
这种做法,当然并没有使得秦国与赵国之间生成了共识。过后,秦国对于赵国做出的种种屠杀显示了出其暴力和残酷,到了最后,赵国不得不在公元前228年之前被秦国所吞并,大批赵人也被迫南渡,逃离家园,开始了漫漫流亡之旅。
但是,白起放走120名赵国童子军的故事,对于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它提醒我们思考侵略和战争的根本问题,并反思人性在战争中的表现。
白起放走120名童子军的举动,展现了他对于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他知道,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对抗,更关乎人民的命运和文化的承袭。他意识到,唯有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和素养,让他们去学习和传承文化,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复兴和发展。

同时,这个故事也揭示出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白起放走120名童子军并帮助他们到秦国学习,可以视为一种以文明制胜的手段。通过提供知识和机会,白起试图改变赵国童子军的命运,让他们成为未来可以重建国家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显示出一种相对温和的侵略策略,而非完全铁血残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背后仍然贯穿着残酷和绝望。虽然120名童子军有了新的机会,但整个赵国仍然遭受着白起和秦军的残暴屠杀。这种不对等的力量对冲,让赵国人民感受到了无法逃避的绝望。白起放走120名童子军的行为,虽然在个别案例上给予了一线希望,但整体上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残酷现实。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战争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无论是白起放走120名童子军,还是他屠杀45万俘虏,这些行为都是战争的产物,体现了无情和残酷。它提醒我们反思人性在战争中的表现,思考如何避免战争的发生,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如何实现和平与和谐。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历史上的残酷战争不断铸就了人们的血泪和痛苦。我们应该以这个故事为警示,用智慧和理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推动和平发展,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只有通过和平、合作和文明的手段,人类社会才能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