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高等教育比武场在讲台 不在录取通知书

[复制链接]
作者: icosigokugacu | 时间: 2024-5-3 19:22:19 | 读书|
0 150

2992

主题

2992

帖子

8978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78
发表于 2024-5-3 19:22:1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源:视觉中国)
每年高考结束后,有关录取通知书设计、发放的话题时常登上热搜。
对学生和家庭而言,录取通知书是一份厚重的礼品,具有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高校对此项工作用心用情,创意不断,值得肯定。但是,近年来,不少高校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制作、封装发放、话题宣传等方面花费大量心思,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内卷化”“白热化”趋势,甚至还有消费主义、精英主义、泛娱乐主义等不良思潮裹挟其中。而社会和学生出于对录取通知书的期待,对一些炒作行为的弊端也容易忽视。这些都值得警惕并及时纠偏。
比如:“奢侈风”“浮夸风”现象。录取通知书的首要功能是新生入学报到凭证,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录取通知书也并非唯一凭证。一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设计制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此类举动固然能体现对新生的关爱,但若是引发其他高校效仿产生“剧场效应”,将给高校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引发相互攀比,营造奢侈、浮夸之风,甚至引发舆情。
再比如:“过度化”“商业化”现象。通常情况下,伴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给新生的还有入学期间的重要通知和必备物品。有些高校在封装录取通知书时,试图以礼物丰富、诚意十足来博取公众眼球,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容易造成浪费。同时,录取通知书封装中的商业化现象也有待关注。部分高校以隐蔽化、柔性化的方式,将一些与学校有商业合作的商品或印有赞助商LOGO的物品放入包装袋中,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消费。
还比如:“标签化”“网红化”现象。社会对录取通知书发放广泛关注,也使其容易成为网上争相炒作的热门话题,甚至掀起“造星运动”。例如,以“001号录取通知书”“首封录取通知书”等标签制造话题,或者以校长、院士等知名人物亲自发放录取通知书等仪式来吸引社会关注。这种“标签化”“网红化”的方式将个别新生特殊化对待,并对其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等话题过度关注、大肆宣传,造成当事人被动成为“网红”。这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新生而言,不利于当事人健康发展,也容易对其他新生造成不良诱导。
总而言之,高校录取通知书发放,贵重、奢华不是走心的必要条件,内容远比形式重要。高校应自觉践行节俭朴素理念。多挖掘一些德育内涵,将爱国主义、校史校情等德育元素有机融入录取通知书“礼包”中,少一些哗众取宠的炒作。尽量减少特殊化宣传,避免刻意给学生“贴标签”甚至诱导学生“卖惨”。尤其是,对一些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不应进行“添油加醋式”报道,随意曝光学生个人信息。倘若侵犯学生隐私,对学生造成伤害,将悔之晚矣。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