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240多首诗,最爱成都的人一直都是他

[复制链接]
作者: ethan.wu | 时间: 2024-3-3 22:38:11 | 英语家园|
0 138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pioneer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45
发表于 2024-3-3 22:38:1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吴林静




公元765年,杜甫乘船东下,离开成都。他想回到故乡,但出川后不久就病了。养病期间,他有点后悔离开居住了3年多的草堂(公元759年腊月至765年初夏,杜甫曾陆续在此居住)。重回颠沛流离的生活,卧床不起的杜甫写下了深切怀念成都的《怀锦水居止二首》。

其中写道:“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遥望回想,只剩叹息,真是好地方,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回首的是哪儿?就是成都。”

著名作家阿来化用了这一诗句为他写杜甫的书定名。

阿来说:“那时成都更有名的别号叫‘锦城’,所以我在书名中加了‘锦城’二字。”



杜甫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诗作,有五分之一(约240首)是在成都创作的。

在《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里,阿来精读了150余首杜甫成都诗,通过“回首”杜甫“五载客蜀郡”的过程,深刻缅怀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成都真是有幸。”阿来感慨,“他就是给这座城市定调的人,用诗篇为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优美风雅的永恒形象。”



“成都的审美基调是被他定下来的”

成都,给了杜甫一个安身庇护之所、一段难得的几年好时光,他当时一定心存感激。

但阿来认为,成都最终是应该感谢杜甫的,“书写成都,最优美,篇章也最多的,就是杜甫了”。

一本诗意满满的小书里,有文物古迹,有风景名胜,有人情冷暖。“在杜甫之前,很多东西没人写过,因为不知道怎么写。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他写过之后,大家就好写了,在模仿中超越。”

阿来说:“第一个写,就是定调的人。再加上第一个写的人还写得那么好,每一个东西都被他写成了‘天花板’,就更加了不起。”



在杜甫入川之前,成都的自然风光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人这么细致地观察过,也没有人以这样的审美格调来表达过。

“他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也有驾驭所有唐诗体裁的能力,还有更深的现实主义关怀。他是如此热爱这个城市,留下了那么多真切细致、流溢美感的写真诗篇,成都的审美基调是被他定下来的。”阿来解释,这种文化积淀和传承,就是当今研究杜甫、感念杜甫、剖析杜甫的意义所在。



杜甫草堂博物馆一隅



真切又细微的古城场景浮上纸面

那么杜甫“五载客蜀郡”的生活是怎样的?

他的诗篇中定格了1200多年前的成都是什么模样?

囿于学生时代的背诵或是城市宣传的刻板印象,杜甫常常被提及的诗也就那么几首。

说天气晴好,便吟“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

说环境优美,便唱“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说历史人文,便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说杜甫其人,便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仅仅是240余首杜甫成都诗的冰山一角。翻开《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走进杜甫的草堂生活,一个个真切又细微的古城场景浮上纸面。



《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

公元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颠沛的一年,好在最后几天,他越秦岭入川,望见了成都。

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这里有温煦的阳光,不萧瑟;这里有江水,绕城而过;这里的植物与北方也不同,冬天树上竟有绿色;城里是漂亮的房子,遇见的人也是新的……成都对杜甫张开了双臂,杜甫欣喜于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



杜甫草堂博物馆一隅

阿来说,杜甫建好了草堂,安顿好家小,开始带着一颗诗人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并记录这座城市。来成都后,他连诗作的风格都变了,从沉郁顿挫,转为尽现清新舒缓之风。

杜甫从北方来,首先感知到的是成都的地理气象。他写岷江涨水,也写成都的雨,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他发现江水因雨而涨,“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他记录农历三月在涨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结果,春水初涨还有更早的,“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他发现“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成都这种夜间下雨、早上晴天的气候规律,至今如此。

杜甫逛成都的古迹,除了名篇《蜀相》,他还从城西去了城北——到武担山,写《石镜》;在浣花溪旁凭吊司马相如的琴台,写《琴台》;因为经常经过一对“双高蹲”的大石头,写了《石笋行》;他还经常逛郊县,写新津的诗最多。诗里的一些地址、地名,至今还能在成都的街巷中找到痕迹。



琴台路 图片来源:成都街巷志公众号

杜甫写过周围的邻居,有一首《北邻》,有一首《南邻》,两人相映成趣。北边的邻居戴白头巾,是位不到任满就辞官退隐的县令;南边的邻居喜欢戴折角的黑头巾,姓朱,薄有家产,很好客。他还有位浣花溪的邻居,姓斛,是个爱酒之人。虽然这些人已不再,但记录下这些互动,让人在回味这个城市的历史时,多了些温度。

将书中一首首诗歌徐徐展开,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写了丝织业,写了瓷器生产,写了雪山,写了田野,写了植物,写了朋友,写了他偏居西南一隅时仍熊熊不灭的家国情怀。“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

阿来说,“这其实算是我读杜甫的读书笔记。”大家敬畏杜甫,却不了解真实的他,于是阿来在书中加入了个人对杜甫的解读和感悟,呈现一代诗圣更加真实的一面。



杜甫草堂博物馆

站在杜甫草堂瘦削的杜甫塑像前,阿来说,写作本书,自己一方面是向“诗圣”致敬,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向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第二故乡”表达由衷的热爱。

今年是杜甫来到成都的第1265年。草堂游人如织,这是很多外地人游览成都的一站,也是本地学子会逛一逛的诗歌殿堂——人们拜见诗圣,阅读这座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