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出场就创造了一个巅峰,辉煌战绩,一鸣惊人,一战封神!

[复制链接]
作者: 江山犹似昔人非 | 时间: 2024-5-14 23:21:22 | 历史|
0 47

3018

主题

3018

帖子

9054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054
发表于 2024-5-14 23:21:2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穰侯魏冉接替了楼缓,就任秦国总理,上任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临阵换将,让名不见经传的白起去前线做总指挥,把既亲近又显贵还富于作战经验的向寿替换下来。#白起#
对于魏冉来说,这实在是一招险棋,因为战争总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一旦白起打败了,甚至只是赢得不够漂亮,那么魏冉的声望就会不可避免地受损,而声望的受损就意味着政治资本的流失。

事后证明,魏冉确实独具慧眼,特别会给秦国选拔人才。
再看白起这边,面前是伊阙、新城两座坚城和韩、魏两国联军。《资治通鉴》并没有交代双方的阵容和白起的打法,但在《战国策》里有一段白起的口述回忆。
那是多年之后,长平之战都打完了,秦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昭襄王终于摆脱了母亲和舅舅们,一人独大,国家总理也由穰侯魏冉变成了应侯范睢,白起也有了“武安君”这个响当当的封号。
昭襄王想请白起挂帅,再伐赵国,但白起认为这个时间打赵国几乎毫无胜算。昭襄王执意要打,白起推脱不掉,只好装病。昭襄王还是不肯放弃,派应侯范睢去劝白起。
范睢也是战国时代的名嘴之一,能言善辩不在苏秦、张仪之下。
范睢的话术是,先把白起高高捧起来,历数他这一生的显赫战功,只差一小步就把白起封神了。其中谈到伊阙之战,范睢是这么说的:“当年韩、魏两国兵强马壮,您手里的兵力还不到人家一半,但您英勇作战,在伊阙打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鲜血流成了河,大号的盾牌都能在血水上飘起来。韩、魏两国挨了这次打,至今都对秦国俯首帖耳。您的这份战绩,天下无人不知。”

从范睢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伊阙之战秦国竟然以少胜多,兵力还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
那么,以寡击众,还不占地利,白起怎么打赢的呢?
如果按范睢的解释,一切只因为白起神乎其技。
但白起踏踏实实地给战况复盘,说当时韩魏联军虽然人多,但心不齐,都想把对方推到前边,自己躲在后边。所以他对症下药,在韩国军队前边故布疑阵,好像集结了主力似的,其实只是拿很少的兵力牵制住韩军而已。真正的主力部队集中起来,出其不意强攻魏军。
魏军一败,韩军那边不用打就溃败了,秦军只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就可以了。仗就是这么打赢的,自己只是在战前把形势、利弊计算清楚了而已,哪有什么神的?
范睢吹捧了白起指挥过的各大成名战役,但白起一一做出朴素风格的复盘,核心意思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不是神。言下之意是:既然我不是神,所以并不能保证战无不胜。现在我用我的特长分析秦赵交战的形势、利弊,结论很明确:我军胜算不大,这一仗根本就不该去打。即便由我亲自指挥,仗也很难打赢。
范睢把这些话转告了昭襄王,昭襄王气不过:没了你张屠夫,难道还就只能吃带毛猪了吗?你白起推三阻四,没关系,我派别人去!君臣关系就这么搞僵了,白起的死局也就在这时候被注定了。

这是后话,我们今后再谈。现在还是要回到伊阙之战。从白起做出的战况复盘来看,韩魏联军虽然人多,虽然彼此扶持,但在白起的巧妙操作之下,韩魏联军的这两大优势反而转为劣势。
古代兵法,基本原则其实可以很简单,不外乎这么3点:第一,以多欺少;第二,以强凌弱;第三,以有备对无备。千变万化,都围绕这3点做文章。白起这边兵力少,那就把整体上的兵力劣势转变为局部的兵力优势,再利用这个优势,把魏国的败军利用起来,把他们变成利于秦而不利于韩的力量,对韩国阵线形成以多欺少的优势局面。
人多,打冲锋的时候确实占优势,以多欺少不费力;而一旦败了,就是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不但收拾不住,还能把自家没接战的部队和没接战的友军一股脑冲垮了。伊阙之战,按说魏国这边虽然败了,韩国那边根本还没接战,毫发无损,阵型好好的,但白起的进攻方向选得很精心,驱赶魏国的败兵冲击韩国军阵。
韩国军人很为难,拿强弓硬弩把魏国败兵射回去吧,不合适;放他们进来吧,自家的阵型就垮了。更要命的是,冷兵器时代,打仗最拼士气,眼睁睁看着友军排山倒海一般败退下来,自己怎么可能不胆寒、不腿软呢?尤其当对手是秦国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秦国士兵不要俘虏,只要人头。这种时刻,士兵们的常规选择都是一样的:掉头逃命吧,必须比战友跑得快才行!

就连韩、魏双方的互相帮扶也从优势变成了劣势,因为人一旦有了依凭,就不愿意自己下死力、拼死命了。这就是当年孙武和吴起不约而同总结过的用兵经验:要想激发士兵的战斗力,就得把他们放在非拼命不可的境地。
军人如果产生了观望之心,战斗力也就直线下降了。韩、魏两军你看我,我看你,你等我先上,我等你先上,最后就这么一起败了。
这种打法并不是白起的首创,早在春秋年间就已经有过了成功先例了。只不过战国时代战争升级,同样的战术被白起用起来,声势和战果就远不是春秋时代能比的了。
伊阙之战,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一战:在秦国斩首记功的历史上,斩首数字第一次达到六位数。回顾秦孝公时代,对魏国的元里之战斩首7000;惠文王时代,对韩国的修鱼之战斩首8万;秦武王时代,甘茂指挥的对韩宜阳之战斩首6万;昭襄王时代,华阳君、芈戎指挥的对楚襄城之战斩首3万···各种记录都不曾突破五位数,等到白起初出茅庐,雏凤声清,斩首数字不但达到六位数,竟然还是2字头。范睢说这一仗“天下莫不闻”,应该没有夸张。

对于山东六国而言,伊阙之战足以震慑人心;对于秦国军民而言,斩首24万意味着很多人都从这一战当中捞到了很多好处,这当然很能提升白起的人望。优秀的指挥官总会有这样的特质,能给手下人提供更多的立功受赏的机会。
从此以后,24万就成为秦军斩首史上的辉煌纪录,只有长平之战才终于打破了这个纪录。所以,伊阙之战是秦国历史上斩首第二多的战役,白起才一上场就创造了一个巅峰。
伊阙和新城都离洛阳不远,这两座坚城的陷落,相当于秦军在中原腹地撕开了一个口子,从这个口子出发的话,就可以接二连三按着中原诸侯猛揍。接下来的几年里,秦国确实是在这么做的,攻城略地最狠的一战还是白起打的,大大小小夺取了61座城邑,又给历史开创了一个纪录。

那么问题来了:前几年合纵联盟在齐国老大哥和孟尝君的带领下一直顺风顺水,不但打楚国打赢了,就连打秦国都打赢了,辉煌战绩前所未有。现在韩、魏两国被秦国这样疯狂报复,这正是盟国该尽援助义务的时候,齐国怎么一直没露面呢?孟尝君怎么也一言不发呢?如果齐国能派援军,又能派名将匡章整合齐、韩、魏联军的话,背靠伊阙、新城,未必就不能抗衡白起。
齐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秦国对抗韩魏联军,临阵换将,白起登场!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