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一方的晋国,末期为何会被赵、魏、韩三家分食殆尽?造成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晋献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曲沃代翼
春秋时期,王位的继承都是依据宗法制。只有大宗中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权利。而晋献公那一脉是属于小宗,他能够当上君王,完全是因为他祖上造反得来的王位。
成师也被称为曲沃桓叔,他是造反的第一代,是晋献公的太爷爷。彼时,即位的是成师的哥哥晋文侯,晋文侯知道成师这个人野心很大。所以在位的时候,对他严加堤防,一直不给他封地。

晋文侯死后,晋昭侯即位,没办法,如果再不给成师封地就说不过去了。作为周王室的嫡系,晋国一直把分封制当作优良传统。
成师被分封到曲沃,曲沃这个地方,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一块宝地。
成师到了曲沃后,把全部精力投入造反事业中。招兵买马、扩大城墙规模,收买人心。于是,成师有了和晋国国君一决高下的实力了。

成师趁晋昭侯被杀,晋国内乱,开始攻打晋国。这一打,就是六七十年,而此时的造反着,已经变成了成师的孙子晋武公,他也就是晋献公的父亲。
公元前678年,晋武公成功打败晋国国君,正式即位。两年后,晋武公死亡,晋献公即位。

国内无公族
晋献公从小就在这样打打杀杀的环境下成长,也看到了为了国君之位,亲人们相互残杀。晋献公受此影响,为日后对公族屠杀殆尽埋下种子。
晋献公即位,跟着自己父辈造反的公族,仗着自己拥护有功,骄奢狂妄,目无中人。
很快,晋献公发现自己的公族——太爷爷桓叔和爷爷庄伯的子孙,总是对自己耀武扬威,君不君臣不臣的样子。

所谓的公族与卿族就是:公族和卿族是从商朝开始产生,在周朝形成体系的宗法官僚体系。公族是与王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宗,这是宗法关系。卿士是执掌国家权力的官员,在周朝称六卿。六卿一般由诸侯担任。所以,诸侯的同宗就称卿族。卿族的始祖有的属于公族。
总的来说就是,你与在任的君主现在是直系亲属那就是公族,但这个身份不是永久的,传到第五代开始,由于你与在任国君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你就不属于公族了。
晋献公知道自己祖上也是小宗取代大宗,他也害怕别人的效仿。就是晋献公苦恼的时候,士蒍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重用异姓大臣,杀尽公族。

从此,晋国成为了一个没有公族的国家,全国上下的王室成员,只有晋献公和他的子孙们了。
就这样,晋献公把所有的公族屠杀殆尽。这也为后面晋国大夫三分晋国埋下了祸根。
重用卿族
在把公族屠杀殆尽后,晋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只要你能力够强,你就能在晋国升官发财成为卿族。
就这样,靠着这一政策,晋国的人才滚滚而来。这也是晋国为什么能够一直把楚国压着打的重要原因。

春秋时期争霸的主要对象就是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双方打得难舍难分,国力也被严重消耗,此时的人民也渴望和平。
在此背景下,弥兵大会召开了,楚晋和解,与各诸侯国订立盟约,不再发生战争,共同和睦相处。
这时候国际间的斗争,就转为国内各贵族之间的斗争。这时候的晋平公对权力下放,什么事情都安排大夫们去做,自己就贪图享乐起来。

这些大夫们可高兴了,在自己的封地上不断招兵买马,安抚百姓,修筑城墙,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到了春秋后期,赵、韩、魏总联合起来,不断打击其他的贵族,就这样最后这三家独大,已经架空了晋国国君的权力。
而此时的国君,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了公族的帮助,就无法对抗越来越强大的卿族,最后只能落得晋国被三分天下的结果。这也是晋献公“国内无公族,重用卿族”的惨烈后果。

这样的结果,又何尝不是启发着我们呢?物极必反,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权衡利弊,切勿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否则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