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嬴氏发家史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3-9-19 10:33:28 | 历史|
0 67

3097

主题

3097

帖子

9291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291
发表于 2023-9-19 10:33:2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逐鹿崛起。曾经的周王室“养马奴”,曾经的边陲苦寒之地,在历经春秋、战国的乱世后,最终入主中原广袤大地完成大一统,而后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进而退出历史舞台。
立国:
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分封为附庸国,获号“秦嬴”,嬴氏一族也进入了历史的记载。
覆灭:
公元前207年,在此起彼伏、浩浩荡荡的起义声中,赵高逼宫,胡亥自杀,秦王子婴向刘邦称降,大秦皇朝二世而亡。

一、生存不易,誓不放弃
最初,周天子给嬴氏一族分封的秦地十分偏远,相较于楚地、齐地的富庶,秦地最大优点就在于地广人稀,无人问津。这也意味着,有地无人耕,农业生产得不到提升;在中原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几乎很少波及到秦地,或者说在秦地区域内发生的战争也很少。所以,春秋时期,国力孱弱的嬴氏一族并没有因为中原战争产生大量的消耗,这在无形中也是一种积累。可秦地地区较为荒凉,农业发展缓慢,也无重要商镇枢纽,商业发展也不理想。
而后秦仲、秦庄公因灭犬丘大骆全族,收复了犬丘,又获封大片土地,形成了规模。后秦襄公继位,西戎反扑包围犬丘,更有王子被虏,大秦好不容易挣来的大好局面出现危机。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秦地虽然没有参与中原地区逐鹿,但是与少数民族多有摩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相伯仲,互相影响。游牧民族善战,凶悍野蛮,兜兜转转,来来回回,此时的秦地是挣扎求存,毫无争雄之心。

二、角落里的诸侯王——秦国之立国
“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和申侯灭了西周,杀了周幽王;新王即位东迁都城,秦襄公护卫有功,又大败西戎,加以犒赏封地,至此方始立国,位列诸侯。之后的几代国君都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占领了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土地。不得不说,襄公把握的时机极好,拥立新主、屡立新功,跻身诸侯之列,这为秦国日后的发展开辟了新章。嬴氏一族也是从此走上了王者之路,不再是被边缘化的小透明了;而且在关键时刻帮扶周王室,也与周王室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1、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秦穆公时代,秦国已经参与到中原争霸之中,是继晋、楚、齐之后的二等强国。秦国细心经营,低调行事;秦穆公为展雄心抱负,娶了晋国公主,缔结“秦晋之好”,以此来拉进与晋国的关系,增强自身的实力;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姻亲之国却成了秦国向中原挺进的“绊脚石”。
可能是生不逢时,秦国在国力昌盛的同时,晋国也是君贤臣明,秦穆公未能实现夙愿,晋文公反而借势雄起。这时的秦国也没闲着,广纳贤才、伺机而动,也给晋国制造了不少麻烦事,但也都被晋国一一化解。而秦国的老对手西戎,一直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在边境地区突袭骚扰,大大小小的战争也没有停歇过。秦国忙于应付西戎,也无瑕顾及其他了。“秦晋之好”是两国联姻,相互交好的象征,反观秦晋之间发生的种种,让人觉得有些讽刺,秦晋两国本来就是各有目的,动机不纯,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都是各怀鬼胎。一言不合,毁约弃友,直接宣战,谁还管什么姻亲、盟约之类的,都是谁输谁没理。
花无百日红,晋国的好日子急转直下,闹饥荒的时候四处卖惨,想起了向秦国求援,当时许以重利,待度过难关可以割地相让。秦国施以援手,但晋国未能守约,还在秦国危难的时候出兵攻打,“泛舟之役”换来的却是多次的“背信弃义”,秦人善战,岂能无视?晋国没能雪中送炭,反而落井下石,不打一仗真的很难收场。秦国艰难度日,诸多不易,隐忍不发,只为一击即中。

2、风水真的会轮流转
缓过了危机,穆公发兵攻打晋国,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秦人的攻势猛烈,晋国节节败退。此时的晋惠公可谓尽失先辈雄风,也没有贤臣辅佐,晋惠公自身也是人品太差,对内对外皆失人望,落得个被俘献城的下场,自己的太子也被迫送去秦国作人质,后面被放回来了,也毫无长进。晋国毁约在前,秦国宣战,一雪前耻,长长的出了一口恶气。春秋争霸向来的风水轮流转,这一轮较量中晋国是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综合来看,这次交手秦国是占了上风的,晋国落了下乘,割地给了秦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晋国并没有伤筋动骨。晋国的底蕴深厚,若是可以多加经营,未必不能重振雄风。不过,对于秦国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穆公时代的崛起,也给秦国成为春秋四大强国奠定了基础。
三、基业衰败,变法图强
“危”和“机”向来是并存的,晋国到底是老牌强国,虽然经历了几代不争气的国君,但面对楚、秦的对外战争中仍保持着无法撼动的地位。特别是晋悼公继位后,国力复强,彼时楚国退出争霸,秦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1、落后就要挨打
晋国将矛头对准秦国,举兵来犯,一时之间,秦国也招架不住。彼强我弱,秦国不得不拉下脸来,重修了“秦晋之好”,及时止战。争不过,打不过,比不过,虽然艰难,但是秦国的步伐依然向前。秦国在诸侯列国混战中步履蹒跚地走过了春秋时代。比起在春秋时代已经落寞或是被吞并的小国,秦国的基业还在,嬴氏一族还有机会。
晋国的“一家独大”也没有维持多久,韩、赵、魏三家实力膨胀成联盟之势,魏氏拜吴起为将,横扫秦国,一时所向披靡;魏氏强横的姿态压制着秦国和其盟友。同时,韩、赵两家对魏氏的压制不满,三家的联盟逐渐分崩离析,无形中缓解了秦国的压力。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不复存在,这三家各自立国,联盟瓦解,魏国结怨于诸侯,战国时代开始。在列国争雄的过程中,固步自封最终都会走向灭亡,寻求革新是每一个诸侯王在思考的问题,国与国境况不同,民风不同,文化不同,该何去何从,没有人知道。战争或许是打破僵局的开始,但战争后如何解决战争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上位者们考虑的问题了。
晋国的前车之鉴,也给秦国敲响了警钟。各个国家都在寻求变法图强,这个时期也是诸子百家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王室广纳贤才,求贤若渴,一时间百家争鸣,涌现出多个名垂青史的治国之士。秦国花费了数年,经历了几代君主,打破了一些固有的阶级制度,破除了一些陋习,期间发生过外戚专权、王位易主、战争,逐渐向封建王朝的方向转变。其中,最为有效的变革当属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2、有高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早在秦孝公继位之前,秦国经历了几代国君都处于动荡时期,国力大幅被削弱,更有他国抢夺领土,而秦国无力迎战,只能割地求和。孝公继位后,深知秦国的现状,为了实现祖辈们的遗志,他在继位后开始广邀宾客、救济百姓、招兵买马,在国内颁布了一道轰动全国的“求贤令”。这道求贤令吸引来了商鞅,商鞅带着《法经》和他的法家思想以及才学抱负来到了秦国,开启了秦国嬴氏的强国密码。
从城门立柱到新法实施,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早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从军事、农业、户籍、郡县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对秦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打破了贵族阶级的垄断行为,在战乱纷扰的时代背景下,严刑峻法和赏罚分明是可以直接、有效地治理国家、管束民众,秦人以斗殴闹事为耻,以战场立功为荣。这样的律令颁布,对内民心思治、相互监督,对外骁勇善战、势不可挡。秦国也因此迅速崛起,各地被招揽来的人纷纷涌向秦国,人口数量猛增、开垦的土地也增加了,农业发展,人民生活富足,虽然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但行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秦国的发展达到空前的高度,其霸主地位也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秦孝公也实现了两代国君一心收复河西失地的愿望。

3、商君虽死,秦法犹在
秦惠文王继位后,旧贵族势力反扑,不得已只能用商鞅出来“背锅”,借此安抚旧贵族,继续施行“秦法”。《战国策》当中曾经有记载,孝公曾想把王位传给商鞅,后被商鞅拒绝了。不论是触动旧贵族的利益,还是推行的秦法太过严苛,没有主君的鼎力支持,商鞅很难在秦国立足。身为一国之君,秦惠文王深知变法后对秦国的增益,为继承父君遗志,法令必须继续实行;杀一人,平众怒,国富民强,屡战屡胜。新法得到了新贵族们的拥立,秦国在对外战争的连连胜利,让秦国在各路诸侯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旧贵族渐渐式微,秦国渐渐摆脱了弱小贫瘠,日益强大的秦国让周王室忌惮,也让其他诸侯国重新审视。到了秦武王嬴荡时期,继续奉行秦法,他虽然没什么政绩,但是也守住了先人留下的基业,不过身为国君却不稳重,举个鼎就把自己给玩死了。还好嬴氏先祖们之前够努力,此时秦国周边的国家再无威胁,其他国家合纵之计只是一开始奏效,时间长了是无法通力合作的,秦国睥睨天下之势初见峥嵘。

三、一统之势,势不可挡
前人的积累在秦昭襄王嬴稷时代充分得以迸发,嬴稷从质子迈入王庭,就如他的名字一样,他一生都是江山社稷。
1、整合资源,励精图治
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他启用范雎,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争策略。乱世出英雄,战国名将白起顺势而来,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以白起为将把列国几乎都揍了一遍,战功无数;他在位期间进行五次大规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长平之战”。这场褒贬不一的战争赢的艰难,赵国因此丧失了四十万的兵士,从此一蹶不振。比起赵国的“纸上谈兵”,秦国的这群实干者们就十分干脆利落。势力最强的楚国、赵国、齐国都是一手好牌打烂了,即便是有吴起、廉颇、李牧、田单这样的名将,也无法阻挡秦国的进军,挽救自己的国家于战火之中,六国慢慢地在乱世中逐渐凋零,走向衰落,没入尘埃。

不过物极必反,秦昭襄王后期因为常年战乱,秦国的国力也逐渐空虚,再加上其他诸侯国合力打压,之前的战国也没能全都守住。之后继位的秦孝文王只在位三天,就撒手人寰了。秦庄襄王继位,可能是因为都曾经做过质子,秦庄襄王嬴异人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赵国历经磨难,差点因为秦国伐赵而命丧黄泉,幸而得到吕不韦的经营安排,最终回到秦国,继承王位。而后,命吕不韦彻底攻灭东周,不断蚕食、铲除东周势力,为最后的一统扫清了障碍。
2、天赐良机
时间来到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继位,这时的秦国已经吞并了巴蜀、汉中、直至郢都,设置了南郡。河东、太原,东至荥阳,吞并二周,设置了三川郡。在嬴政处理完宫中内患,拨乱反正后,真正大权独揽,最后的一统开始了。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韩灭,战国七雄第一个陨落;之后是赵国、魏国、楚国、燕国,直至最后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了齐王建,齐灭。至此战国六王毕,平定百越后,王朝一统,天下尽数一统,普天之下,皆为秦地。
3、天命所归
自战国伊始,秦国看似几经沉浮,但一直都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为之,历任国君大多数都是励精图治的,同比同时期其他国君,是很有作为的。秦国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其变法的决心、效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最为突出的。其中战争奖励军功,更是让秦国的虎狼之师在10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实现王朝一统。
嬴氏从周王室的养马人到后来的天下之主,经历五百多年的时间,结束了春秋战国的乱象,中原王朝形成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但统一之路却远没有结束。

四、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中原大地在多番战乱后终于得以休养生息,无论是百姓还是国家都需要长时间的休养,恢复生产,恢复商业,但是统一后的秦王朝却变本加厉,丝毫没有给百姓带来福祉。
1、前路漫漫,一统未完
完成版图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这些是有效的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也一定程度上开始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限制,“焚书坑儒”让百家争鸣成为了皇室一言堂,秦法仍在实行,但却已经不再适合此时的秦帝国了。
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自封为“始皇帝”,与之前十年的勤政不同;他开始沉迷享乐永生,大兴土木,兴建了很多大型的项目,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的。可能整个中原大地没有他的对手了,他也没有在前进的动力,就开始想着能如何维持这样的荣耀了。

2、生的伟大,走的憋屈
这位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在出游巡视的时候病亡在路上,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嬴氏一族的辉煌也从此刻起逐渐坠落。赵高和李斯诛杀了嬴政的其他子女,逼死了原本的继承者扶苏,扶着胡亥继位。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经历用五百多年实现一统的秦帝国,最后竟然被一个宦官把持朝政,残害忠良。用指鹿为马这样荒谬的方式排除异己,最终在一片六国旧贵族和人民起义中结束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统治。

总结:
每一个王朝都会覆盖上神秘的东方玄学色彩,秦人嬴氏也一样;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过记载。具体内容为:始周与秦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和,和十七岁而霸王出焉。
的确,周王室和嬴氏一族最早是因为养马、驾车而建立起了联系,嬴氏成为了周王室的家臣,这是两家合的开始。后面秦得以立国后,开始了五百年的创业;这个预言还没有结束,一个超级霸主出现了,就是秦王嬴政。这个说法还在其他的文献中得到过佐证,当时的人们还是普遍相信这样的说法的,认为能夺取天下的人都是天命所归,得到上天的认可的。而相对反面的说法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因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进而上天不佑、天道不容。王朝更迭,历史仍在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