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了封建统治基本框架但过度消耗民力致使起义不断

[复制链接]
作者: Bogdan Comanesc | 时间: 2023-6-2 19:43:37 | 历史|
0 97

2863

主题

2863

帖子

858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589
发表于 2023-6-2 19:43: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纵观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任何时候都不缺少想造反的人,但他们基本上属于少数派,关键在于当权者给不给机会。
这个机会,其实就在人心,毕竟寻常老百姓都是希望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一旦把他们逼得无路可走,原本那些少数派,往往就变成了多数派。
秦、汉两朝就分属于两种情况。至于背后的原因,则可以理解为“屁股决定脑袋”,是由两朝的政府性质决定的。
首先明确一点:秦与六国之间,也许存在家恨(尤其跟六国王室之间),但绝对称不上国仇;毕竟帮助秦国灭六国的,就是六国自己人。
从商鞅开始,秦国借助源源不断的东方六国人才输入,迈上了持续上百年的强盛之路。商鞅,来自魏国的卫国人;张仪、公孙衍、范雎,魏国人;甘茂,下蔡人,当时应属楚国;蔡泽,燕国人;吕不韦,卫国人;至于李斯,以及帮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乱的昌平君、昌文君,都是楚国人。

商鞅
而且,上述这些人,大多都不是传统贵族,而是新兴的知识分子“游仕”(所以得名“布衣卿相”)。从商鞅、范雎入秦的过程就可以理解,这些人之所以选择为秦国服务,主要原因在六国自身——传统贵族政治过于强大,那些海量涌现的新兴知识分子难以获得一展所长的机会,甚至还被排挤、边缘化。
因此,秦灭六国,其实是各国人才假托秦国之手,推翻了山东六国的贵族政治。这也说明了,结束数百年的战乱、建立大一统王朝,实际上有着深厚现实民意基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书把这句话的原创者归为出身底层的陈胜,但也许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共识。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彻底推行郡县制,而且“以吏为师”,政府的各级管理人员都不是传统贵族,而是出身各异、来自不同区域的普通人。
萧何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本是楚地沛县的小官,有一年,来自咸阳的朝廷御史莅临泗水郡督查工作,萧何表现极为出色,在考核中名列第一。因此,御史计划回京后就请求朝廷征调萧何。
由此可见,那时的秦朝统治者虽是贵族,但官僚机构基本上打破了阶级、地域界限(连丞相李斯都不是秦人),相对于春秋战国的世卿世禄制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秦朝疆域图
所以,如果说六国人骨子里反秦,显然是不成立的。顶多也就是些遗老遗少怀念自己曾经的特权而已,但在帝国机制运行正常的前提下,他们是闹腾不起来的。
但秦朝的问题,就在于过度消耗民力。也许是出自世代贵族的原因,秦朝皇室对民力的极限没啥概念。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直接组织的兵员已达80万,加上后勤运输、土木建设的其他支援人员,总数何止百万?骊山陵墓、阿房宫,又征调民夫70万。而且,这些征调都属于苦役,不能享受到战国时期的“军功爵”,这让人们哪能看到奔头?
更何况,如今是统一的帝国,疆域之辽阔远非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所能比拟。以往人们服役,来往距离短、时间少;如今却要跋山涉水、远赴千里之外,水土不服、气候难熬造成的损失,往往比战争本身还要高。
据史书记载,出于对前路的恐惧,当时的许多人甚至选择了在发配途中吊死路边大树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不过是这种民不聊生情况的大爆发。
秦末大起义,虽然成了东方六国复辟的大好契机,但毕竟时代已变。在草根精英的冲击下,以项羽为代表的传统贵族军事集团上演了一番回光返照,最终还是败给了历史发展的大潮。分封制是行不通的,它只会制造无尽的战乱;满足更广大群体利益的大一统帝国才是唯一选项。

刘邦
相对于秦,虽然同为击败各国贵族后建立的王朝,但西汉的特点在于它的统治集团基本出自平民阶层。除了张良之外,刘邦、萧何、曹参、任敖、申屠、陈平、王陵、周勃、樊哙、灌婴等等基本都出自草根。至于传统贵族,已经在秦末大战中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对于久经战火之后的民心所向,西汉初年的治理者们拥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连续几任政府,都选择了恭俭无为、与民休息。这既是“作业剧而财匮”客观大环境的需要,也是执政者朴素民本思想的反映。
因此,虽然汉随秦制,汉初的制度、法律一切沿用秦朝,但由于对民力的爱惜,西汉不仅避免了重蹈秦朝的覆辙,甚至还在经济恢复后摸索出了王道、霸道相结合的成熟治理模式,奠定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思路。
从这层意义来理解的话,秦朝虽败,但它也是极为伟大的,没有它的基本框架与经验教训,强汉何从谈起?对于汉朝而言,秦朝就是“巨人的肩膀”。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