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一无是处?一战葬送40万人,后悔没听他妈的话

[复制链接]
作者: 叶落之森 | 时间: 2023-6-1 22:40:16 | 历史|
0 44

3695

主题

3695

帖子

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085
发表于 2023-6-1 22:40: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纸上谈兵的故事我们大概都了解,说的是死读书不知变通。故事的原型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也就是白起成就“杀神”的那一战。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场战争。

战争起因
范睢向秦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这些建议都被秦王所采纳,范睢也得到秦王信任和赏识,被拜为相国。在范睢的辅佐下,秦国势力膨胀起来,而赵国成为它继续发展的障碍,战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秦赵长平之战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
长平之战初期
秦昭襄王和齐国、楚国结好同盟,秦王接着派大将王龁为帅,带领军队攻击上党地区。上党本来是韩的地盘,听说秦兵来后,上党人说如其投降秦,不如投降赵国,接着就写信给赵王献地。当时上党的首领是冯亭,在王龁的包围下守了2个月,见赵国军队还没来,就带着老百姓向赵国跑了。赵王已经任命廉颇为上将带着20万大军来了,廉颇一见冯亭,知道上党丢了,就在长平一带驻扎。廉颇下令不得出战,派副将赵茄去探虚实,赵茄一支军队正遇上秦将司马梗,赵茄欺负司马梗兵少,上前搏战、被斩。廉颇得知后下命关闭营门,深挖坑来盛水,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王龁来到下令断绝赵军的水源。廉颇早有准备,结果双方对峙了4个月。王龁硬是没和廉颇打一仗,也动弹不了,没法子,报告秦王。秦王和范睢商量,范说:“廉颇想拖住我军找机会反攻,如果这个人不除掉,赵国没法攻破,想除掉此人,得用反间之计。”

赵括登场
范睢派遣门客,用千金贿赂赵王的左右散布谣言说:“赵国只有赵括勇不可当,廉颇老了,胆子又小,打了败仗,很快就会投降。”赵王听说赵茄被杀,就让廉颇出战。廉主张坚守,不肯出战,赵王就怀疑他胆小,又听到流言这么深信不疑,召见赵括,赵括对答如流,赵王就拜赵括为上将,再给他20万军队代替廉颇作战。

赵括其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记载,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奢是战国名将之一,在赵国的地位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长平之战时已死),从小就善读兵书。他父亲常常考他兵事,但难不倒他,却从不说他有才。主要是他父亲觉得战争是要用人命来打的,而赵括太小看战争。(说白了就是少年得志太过骄傲,有点目中无人,小看天下英雄)赵奢觉得将来如果为将,一定会失败。(都说知子莫如父,赵括的亲爹既然这样评价他,可以看出,赵括确实熟读兵书,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缺少实战经验,很容易吃亏)。他父亲还对他母亲说过,赵括如果当了赵国的将领,一定会失败的。

战前小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出征前,他母亲曾经上书过赵王,说的是:赵奢当将军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很多,大王赏赐的东西的都分给下属。而赵括当了将军,军中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东西他都拿回家,想着买一些田产。因此赵母觉赵括不像他父亲,希望不要让赵括带兵。(这里可以看出,赵括至少人品一般,为人处事太过于稚嫩,有些自私贪婪,但却没有提关于他的军事才能。他母亲为什么单说这些,却没有提赵奢说过的赵括当将领赵国必定失败的事。可能他母亲也望子成龙,对他抱有一定希望吧)病重的蔺相如也劝过赵王,说他只是读书厉害,但不知变通。但赵王一意孤行,都没有听。于是赵母请求赵王如果赵括打了败仗,不要连坐自己,赵王答应了。(看来,赵括的母亲虽然抱有希望,但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相信如果赵奢活着,应该会死谏不退,只能说赵母虽然有一些见识,但却不够清醒)

长平之战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范睢的门客听说赵括拜将,马上回去报告。秦王就派遣白起—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去统率军队,让王龁为副手,还下令不准泄露白起为将的秘密。赵括到长平后,把廉颇的军令改掉,换上了他带来的将领,下令出战。白起派3000兵出战,赵括出动一万人杀得秦军大败。白起派王龁约好,来日决战。赵括初战告捷,高兴极了,下令犒劳将士,说:“来日大战,定要生擒王龁,与诸侯作个笑话。”这边白起则下令:一支军与赵括正面交战,只许输不许胜,把赵括引出来,另一支则断绝赵括的粮道,第三支把赵括军队拦腰切断,白起与王坚守大营。(这能看出,白起不愧名将之名。先乍败诱敌让对手轻视,培养骄傲之心。断其粮道绝后路,打仗如果没有粮食,基本可以不战而胜。把大军截断,这样必然有一路大军无人指挥。)

第二天,赵括带兵前进,不到5里,遇见秦兵,赵括派将出战,连连得胜,一直追秦军追到秦军的营垒。一连打了好几天。赵括派人去催后面部队,但后军已被秦军分割。赵括回兵,回了不到3里,秦将蒙骜从斜刺杀出,王翦又从旁边杀到,赵军大败。赵括命令收兵,在有水草的地方安营扎寨,下令筑起营垒防守,同时派兵求援求粮。没想到粮道又被截断。这样,赵括前有白起,后有蒙骜和王翦夹击,可以说腹背受敌。白起在营中,和当世名将对垒,心理压力一下变大。这时,秦王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到战场,拦截援赵的军队和粮道。(这里赵括已经完全中了白起的计策,军队一分为二,没有粮食补给和援军,可以说孤立无援)

赵括被秦兵围了46日,军队里没有粮食,士卒互相残杀吃人。(被困40多天没有吃的,士兵没有哗变,属实有点想不通,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赵括在这种情况下是如何稳定军心的。如果为真,这也侧面说明了,赵括确实有一定才能)赵括把军队分为四路突围,被打了回来。于是他亲自带领精兵冲杀王翦和蒙骜齐上,但不能突围,赵括中箭身亡,白起招降赵军。赵兵都弃兵解甲,40万赵军全部缴械。可怜40万赵军手无寸铁,被白起军杀的血流成河,旁边的扬谷水全部变成红的,称为丹水。只放走了240个年龄小的回赵国(大胆猜测一下,如果是士兵哗变,主动投降,把赵括绑了献给秦国希望投降。这会不会更合理一点,士兵们觉得这样可以活下去,但没想到白起如此狠心,会全部坑杀。另外士兵长期断粮,能不能站起来都是问题,无人指挥,俘虏又不可能有装备,自发组织反抗也不太可能。全部坑杀也不是不可能。而240人回去,他们也不可能说出真相,毕竟不是光彩的事)。
白起坑杀40万士兵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是白起觉得赵国军队反复无常,怕生事端所以全部坑杀,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没有相应记载。至于坑杀的原因我猜测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立威,让别人知道反抗秦国的下场,给敌人造成心理压力。二是这40万人放回去不可能,那是放虎归山留后患,换好处也意义不大。古代战争打的就是人口,有人就能东山再起。如果全领回秦国,40万人就是40万张嘴,不一定能养不起。而且,养在秦国也可能养虎为患。

战后结果
失败的消息传到赵国,上下一片悲声赵王派苏代向秦王求和。结果,赵国割让六城,韩国割让连上党在内的十八城给秦国,秦兵撤兵。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衰,无力抵挡,六国就无力进攻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了。
结语
赵括虽然有一定的本事,但缺少战争的磨练,经验不足。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上的哪一位有名的将领不是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如果给他一些时间和经历,这场战争的走向可能就不一定了吧。
参考资料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