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鞅变法如何改变秦国被魏吞并的命运,成为七雄之最

[复制链接]
作者: 三千繁花泪。 | 时间: 2023-1-26 00:37:40 | 历史|
0 73

2943

主题

2943

帖子

882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829
发表于 2023-1-26 00:37:4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崩溃,中央权力日益攀升。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随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长,旧有土地政策无法满足需求,要求建立发展经济,巩固土地使用权力。从而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而井田瓦解错过赋税改革和土地私有制,秦国正落后于六国时。为增强经济、政治实力,避免被六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酝酿变法。
借此机会,我们从春秋战国,七国争霸中了解商鞅为何变法,如何变法,及商鞅变法的利与弊。

引言: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法制与地位。
春秋战国之交,天下局势大变,秦国国土面积大,而难以跟上时代脚步。直到战国,中央权利受贵族限制,内部厮杀严重。秦出子、秦献公、秦孝公内部之乱,血流成河,而内耗不止。
秦国,各国施行井喷而秦国因农耕能力薄弱而畜牧业比重大,错过改革。举国上下五中之二的土地荒废,农民果腹尚难,更何谈经济。而居于秦东方的魏国,魏文侯改革,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更有吴起等良将,故秦国内忧外患,长此,便要被魏国吞并。
到了秦孝公,酝酿改革,权衡旧贵族利益与国家经济,水深火热中,招贤纳士,商鞅登上了历史舞台。
各国变法图强,而秦变法却遭到旧贵族抵制。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提出殷夏亡国,因其敝帚自珍,明知政策法度不健全而不去改变。且每个时期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局势,对于前朝的法律,不能照搬不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有针对性地根据国家农业、经济、军事问题新订政策。以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国家进步的稳健。
商鞅舌战群儒,有勇有谋,立木为信,终于变法得以施行。

秦国旧法:商鞅变法前秦国并无明确法律,而是律例、律法,故要调整为一种统治模式,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
旧时秦国以礼治国,因此无法约束好官吏与贵族。而新法,设立了严明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国,以致变法第二年,民心大悦,快速高效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彼时秦国被中原国所不齿,成为“蛮夷之地”,因其国土疆域大,边缘地界经济落后严重,民风民俗鄙陋,粗俗无礼,而无法管制。因此商鞅提出“去强弱民”,阻拦民间私下争斗,弱化野蛮粗俗的地界权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国家内部安全,使秦国融入中原文明。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律法鲜少有人遵守,而法律健全无人信服是无法推进国家进步的。因此,“使法必行”是商鞅提出的一个重要改变。七国争霸时期,除却秦国,其余国家虽有法律,却遵守、实行率极低。因此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取得巨大成就,因商鞅将“使法必行”当做国家政治的根基。禁止“滥仁”,战国时,除却变法后的秦国,其余六国无一能做到犯法则惩治。尤其贵族犯法,碍于权力,惩戒无法实施。过分的宽容,是对法律的亵渎,是对公平的反对。商鞅反对滥仁,也是为变法的实施清除障碍,保证法律的最大公平化。“刑无等级”,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国变法前内忧外患,一半来自贵族的藐视中央、法纪朝纲。针对贵族权力的藐视法律,必须推行严政。“使民知而用之”,商鞅提出,国家颁布法律,靠百姓的遵守与拥护,所以法律颁布,要保证草民亦能知晓,保证法律的宣传。

商鞅变法成为秦国由弱转强的里程碑,
霸道连宵论,强国先富民。矩规传万户,荷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出悍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通今。——《五律.商鞅变法》
商鞅执权秦政二十余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新法得以实施也使秦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
一、经济水平提升,军事力量强大。
新法实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使农耕经济大幅度进步,家给人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且新法看中战功,将士斗志昂扬,使秦国军事实力跃居七国之霸。统一度量衡,促进商品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富足,国富兵强。
二、新法保护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秦国日益富足,而君王知人善任。使得天下人才,国内国外,皆欲依附秦国。且秦新政又为吸收、任用人才,建立了“客卿制度”。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三、扩张疆域、增强国力。
魏惠王同秦孝公相会杜平,秦国多年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局面就此结束,秦国在七国中地位大幅提升。秦对外战争也接连告捷,疆域更广,土地肥沃,大大促进了经济、农业的发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被魏吞并的命运,且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影响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其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军事基础。
根据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及未来秦国发展,谈商鞅变法的弊端。
弊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宏杰认为,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民形象是最好的。那时中国人民骁勇善战,能文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而春秋到唐宋,形象落差极大中国人品质极大劣化,麻木懦弱,缺乏创造力。
因为商鞅的愚民政策,视文、商、工皆为无用之辈,且曾在河边论法之时,连杀700论政文人。且其政治思想乖戾、凶残,认为穷要打、富要打,国家富强要打。最终缺乏人道主义的“狼虎之国”,用野蛮,战胜了文明。且变革的法律,并未完全与旧法划分界限,“内行刀具,外用甲兵”,藐视教化,具有明显历史局限。
且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评价:
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变法改革之一,体现了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商鞅的政治谋略,且其作为七国争霸秦由弱转强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重要意义。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军事进步,为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变旧有生产格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定了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权贵对土地的兼并。使得人民富足,合理增加税收得以实行,大幅提高了国家经济水平。
政治上:从根本上打击瓦解了旧有血缘宗法制度,使得贵族的权利无法延续,用人唯贤,吸引各国人才归附。封建国家制度更加健全、合理,预防了商鞅变法前的贵族内乱,巩固中央集权。使权力更加集中在中央,削弱地方特权,极大程度地提高国家安全水平。
军事上:奖励军功政策完好,为秦始皇执政后定下的军工政策打下坚实基础。立军功者,无论身份,哪怕草民亦可,收到丰厚嘉奖。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士气,使秦国军人,骁勇善战,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无可阻挡。为下一步扩展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简编》、《五律.商鞅变法》等。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钧儒说史!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