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为什么只有燕国要刺杀嬴政,看看他的出身就明白了

[复制链接]
作者: <逆流佳人身旁> | 时间: 2022-12-17 17:34:44 | 历史|
0 160

2980

主题

2980

帖子

8940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8940
发表于 2022-12-17 17:34: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大秦赋》开播以来,对他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但随着剧情越来越拖沓,大家对这个大秦帝国最后一部的评价越来越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单是这首诗我们都能感受到,当年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和激动人心,相互攻伐了五百多年的华夏大地终于得到了统一。
这样的功业,这样的豪情万丈,怎能不让人激动,可以说《大秦赋》是自带光环,万众瞩目的一场历史大戏,不过现在看来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了。
但是这个不要紧,历史的精彩和波澜壮阔,并不会因为电视剧的逊色而减损分毫,就像之前有个梗说道,大秦最终统一了六国,这个算不算剧透一样。
剧情不精彩,但历史很精彩,而秦灭六国,波澜壮阔之上,还有一个更加耀眼的事件,这就是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无疑在统一之前,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大家实在是太熟悉了,作为朴实无华的昭烈君,怎么能炒这个超级冷饭呢?
今天要说的一件超级有趣的事,你有没有想过,东方六国为什么只有燕国想到了行刺秦王这一招,其他五国同样是痛恨和忌惮秦王,为什么偏偏是最偏远的燕国做出了这个最激进的策略呢,这一切都要从燕国这个国家的特性说起。

(01)道德高最强的国家
既然都剧透说大秦最终统一了六国,那既然都知道结果了,那我们不妨来排排座次,看看整个周代,这么多诸侯国中谁生存的时间最久。
活的久或许也是某种炫耀的资本,所有的诸侯国都算上的话,那肯定是卫国活的时间最长,秦二世才灭了,但卫国实在是太没有存在感,尤其是后期是名存实亡,但不管怎么说,名存实亡那也是名存,卫国当之无愧第一长寿。
但若是论有实力的大国,在当时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国家里,存活时间最久的无疑是燕国,燕国不但是存活时间最长,而且是在最后的战国时代,是道德感最为优越的国家。
燕国的第一代国君非常厉害,是召公,如果说召公你不熟悉的话,周公你总熟悉吧,召公是周公的哥哥,可以说是绝对的姬姓诸侯,而且是当年分封的姬姓诸侯中地位最高的诸侯之一,能与他地位相比的也就只有周公的封地鲁国。

这样一个从周朝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国家,到了战国时代,实力已然是跃居战国七雄之一,实力虽然不是最强,但是燕国放眼望去,自己的优越感却是最强的。
战国七雄,燕国的道德优越感主要是来自与自己最根正苗红,放眼望去,齐国早已经不是当年姜子牙的那个姜姓齐国,而是被田氏所取代,所以齐国根子上说,只是名字叫齐国而已,属于乱臣贼子篡位的典型代表。
韩赵魏三家就不说了,典型的得位不正,三家把老牌大国晋国给瓜分了,这样的国家最让燕国瞧不上,觉的他们是破坏姬姓王朝最大的罪人。

楚国历来都是蛮夷之地,而且早早的就自己称王,表示不跟中原这些这些诸侯们一起玩,燕国对楚国是一向的鄙视。
秦国嘛,那不过就是个暴发户,仗着自己马养得好,得了自己祖先的封地,后来周平王迁都,护送了一次,才算是位列诸侯之一,年轻的诸侯一旦得失,嚷嚷着要吞并天下,这种暴发户,燕国一向看不起。
所以放眼天下,只有燕国得国最正,资历最深,道德感最强,这样的国家,往往会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燕国在整个历史舞台的大事件上,很多都不是从利益出发,而是从自己的道德出发来行事。

(02)迂阔不当的燕国
道德感强大的燕国,经常会做出一些迂阔的举动,跟自己的实际利益并不相符,最著名的就是合纵的发起者这个身份,燕国并不是最合适的,但是最后却是燕国挑了大梁。
从地理位置看,秦国东出,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之地,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合纵之术,韩赵魏三家应该是最积极的。
事实上苏秦最先选的游说的国家就是赵国,可惜赵国没同意,之后苏秦便去了燕国,因为凭借最各个国家精准的把握,苏秦知道,凭燕国的个性,这种挑大梁的工作,他是最合适的。
只用把先王之道,天子道义,姬姓贵胄,这些大词一说,一定能够打动燕王,果然苏秦在燕国站稳了脚跟,推行他的合纵抗秦策略。

在尔虞我诈盛行的战国时代,也就只有燕国这种行事迂阔的国家,才敢于挑头和秦国对抗,三晋之地的韩赵魏倒是乐享其成。
燕国这种道德感优越的国家,办起事来也是毫不含糊,比如说燕昭王时期的攻打齐国,燕昭王时期,高筑黄金台,任用乐毅为将,打的老牌强国齐国只剩下了两座城池。
而这一次的攻打,燕国劫掠了齐国几百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弄得齐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那燕国从此是不是就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了呢?
然而并没有,燕国把劫掠齐国的财富,都用来打赵国了,尤其是在秦国都已经很强大了的基础上,燕国一直不断的找赵国麻烦。
除了燕昭王对齐国复仇时期,燕国的邦交轴心,始终是对赵之战。燕国纠缠挑衅赵国之危害,几乎当时所有在燕国的有识之士,都剖析过反对过。
但是,燕国的对赵挑衅纠缠,却始终没有改变,这实在也是燕国历史的,非常让人迷惑的行为之一,邦交大师苏秦,最先提出了燕国对赵之错误;其后,苏代也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故事,再度强调燕国对赵作战的错误,但是燕国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却越走越远。
究其本质,还是在于燕国内心深处的那种高傲与自负,那种老牌国家的优越感,带来的结果就是,赵国后期赵国是在有点受不了,同样是在秦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依然攻打燕国,可见燕赵两国积怨之深。
而且燕国这种迂阔作风,最终还酿成了一件更为著名的事情,那就是荆轲刺秦王。

(03)刺秦只是一场秀
在秦始皇为数不多的少年记载中,他和燕国太子丹自小在赵国相识,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也为日后许多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同样的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当年地位差不多,如今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秦王,一个是岌岌可危的国家太子,这样的朋友总会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然而最终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去行刺秦王,其行为所传达的决定,要远远大于他的实际意义,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刺秦是必然失败的。
所以在司马迁的陛下,荆轲才显得那么悲壮,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完全就是个街头混混,十三岁杀人也只是匹夫之勇,难堪大任,见了秦始皇直接吓尿了。
荆轲也是大张旗鼓的出发,在易水河边还请了当时的乐师高渐离来送行,高唱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复还,你是生怕秦国不知道吗?

这明摆着就是一场政治秀,让全天下人都看一看,他们燕国对秦国的决心和恨意,哪怕是再弱小,也要表现出姿态,倒驴不倒架,这就是燕国的作风,也是燕国的悲剧。
相比于燕国的迂阔,齐国就务实许多,这次曾今的春秋第一霸主,曾经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最后的结局是,看着其他国家都不行了,最后开门投降了,齐国和燕国,就是这样两个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对于燕国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下一篇我们来聊一聊这个曾经的老大哥齐国最终的命运是如何的富有戏剧性。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