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情商开国战神,做了一件事,生前享尽荣华,死后享尽哀荣

[复制链接]
作者: 红盏绿汤,分外妖娆. | 时间: 2024-5-23 09:11:02 | 历史|
0 53

3143

主题

3143

帖子

9429

积分

博士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9429
发表于 2024-5-23 09:11:0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成功的最高标志是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除了直接当文官,一步步往上爬外,从军也是一种选择。宋代以前,武将也是可以当宰相的,很多牛人都可以做到上马打仗、下马治国。
不过,当上宰相以后呢?尤其是开国时期的宰相,经常不得善终。纯粹的文官还好一点,因为他们没有造反的能力。而位极人臣的武将,对君王来说,就是个大麻烦。
靠着实打实的功劳,做到顶层的武将,无论是谋略,还是胆魄,都是极为出色的,甚至比君王更胜一筹。在军中又有大量的旧部,很容易拉起队伍铤而走险。这样的武将是历代君主重点防范的对象。

杀功臣并不完全是君王本身品德的问题,而是博奕的结果。开国皇帝如果能保证那些开国武将不造反,让继承人顺利接班的话,朝代就能延续很多年。而杀功臣是皇帝最容易想到和做到的办法。能够看清这一点的功臣,都会想尽办法打消君王的疑心,表明自己绝无染指皇权的能力和兴趣。张良和王翦就是这样的例子,韩信比他们就差远了。
王翦是秦灭六国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将领,赵、燕、楚三国都是被他攻灭的。赵国是抵抗最激烈的诸侯国,楚国的实力最强大,燕国是刺杀秦始皇的死敌。剩下的韩、魏两国都比较弱小,齐国不战而降。所以说王翦包揽灭六国的大部分功劳是绝对没错的,也称得上是秦朝的建国战神。

王翦立下如此空前的大功,秦王为什么不猜忌他,生前让他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用六国君王的衣冠冢给他陪葬呢?原因也不复杂,王翦只要一领兵,就向秦王要钱要房子,打完仗立马交出兵权,对自身的权位一点也不留恋。王翦出身显贵,是周王室的后代,从祖上开始事秦,年轻时入宫陪侍秦王。第一次领兵进攻赵国时,王翦就表现出善于笼络军心,鼓舞士气的特长,只用原定兵力的五分之一,便攻下赵国的十座城池,由此在秦军中声名鹊起。
秦王嬴政发起统一战争后,王翦首先奉命征讨赵国。秦赵两国的血海深仇是最解不开的,三十多年前的长平之战,赵国的青壮丁几乎被杀光。现在赵军士卒的长辈差不多都死于长平,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赵国士卒虽勇,却抵不过赵王的昏招,连失败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赵国名将李牧凭借坚城阻挡秦军一年多,王翦便派人进入赵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除掉李牧,换上其他将领。然后被王翦一举击败,攻破赵都,俘获赵王,赵国灭亡。面对强秦,赵国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但每次大战都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赵国本身的问题了。赵王两次临阵换将,葬送了自己的军队和国家。从某种角度来说,赵国也是因为实力不足,耗不起,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争,这才频频犯错、自毁长城的。
燕国的实力最弱,正面交战肯定没有胜利的可能。公子丹便兵行险着,企图刺杀秦王,迟缓秦的统一大计。其实,不管刺秦成功与否,秦国都会反击,燕国的灭亡是注定的,王翦这回只是个操刀人,完成得很轻松。

秦国真正的强敌是楚国,其人口和地盘远超其他各国,王翦认为要出动60万人才够,秦王害怕了,这是倾国之兵,耗费和风险都太大了。大将李信表示只要20万人就够,秦王开心了,那就干吧!只是这种快乐太短暂了。李信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来后,秦王只好腆着险再去找王翦。磨叽了半天,见王翦一点也不肯松口,秦王只好咬着牙说,60万就60万吧,拼了!
这是秦国全部的家当,赌上几百年的国运,都交给王翦。除了巨大的后勤压力外,秦王担心的是,万一王翦造反怎么办?举国之兵都给他了,万一杀回来,连抵挡他的军队都没有。秦军的军法严苛,只要主将想造反,士兵只能服从。

王翦当然知道秦王的心思,率军出发后就做一件事,不停地找秦王要赏赐。秦王不但不恼火,反而很开心,只要王翦开口,一定满足他。因为秦王想得很清楚,如果王翦有反心,还要这么多钱和房子干吗,整个天下不都是他的吗?君臣二人配合得很默契,王翦拼尽全力攻灭了楚国,秦王则表现出明君的气度来。也许这正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吧,不象赵国那样,仗还没打完,功臣就被杀掉了,不输才怪。

来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